燕山大学图书馆 吴昊/摄
燕山大学教师付炜涉嫌“以审稿人之便剽窃他人成果另投”经本报连续跟踪报道后,其真相逐步浮出水面。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付炜事件”并不偶然。在这个事实看似简单的背后,还牵涉到另外一些人和更大的学术环境……
堂而皇之的白食者
《自动明升手机报》、燕山大学对付炜涉嫌剽窃的彻查结果还未公布。
不过,付炜事件相关者不在少数。
付炜涉嫌剽窃投往《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发表在《电子app学刊》(英文版)的文章里,现任燕山大学副校长邢广忠的名字赫然在列。
进一步搜索付炜之前学术文章,记者发现,邢广忠的名字在七八篇中都有出现。
而据记者了解,邢广忠的专业方向是材料学,和付炜发表论文的领域并无任何关联。
此外,记者还见到了付炜文章中“被挂名”的两位二年级研究生高某、白某。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还对此事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这件事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影响。
其实,燕山大学对于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只是有一篇第一作者署名的学术文章。而高某和白某,还有一年毕业,但基本上已满足了毕业要求。
“当时付老师找到我们四个09级的学生,帮忙给那篇文章Latex排版,毕竟付老师年纪大了。我们当时也不会,四个人分工弄了一周才结束。后来付老师问我们索要个人信息,才知道要给我们挂名。大家还挺感激的,其实我们做的工作不多。”付炜的两位研究生如此告诉《app时报》记者。
在了解了付文涉嫌剽窃和相关的处罚规定后,他们表现出了些许紧张。
“对于这件事情,最担心的是影响我们的毕业。”白某尚不成熟的脸上写满了担忧。
而作为付炜同事的青年教师裴某、廖某,或许受到的影响会更多一些,尽管她们自称都是2011年2月份才首次知道被挂名的。
“《自动明升手机报》发了一封邮件给我,说是要所有作者校对文章,我才知道此事。后来还曾专门向付老师表示过感谢。”裴某称。
因为《自动明升手机报》和燕山大学的调查尚未结束,所以,裴某和上述几位研究生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尚不明朗。
追责无共识
事实上,对两篇涉嫌抄袭文章的其他作者,各个相关学报采取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电子学报》对其他作者的处罚略轻于付炜,一年内不接受署名上述作者的文章;《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则并未启动对这些作者的学术处罚;而《自动明升手机报》则表示,调查结果显示剽窃成立的话,将对所有作者一视同仁。
据记者了解,国际知名期刊的通行做法是,一旦认定造假剽窃,将通知作者单位及相关领域学术期刊,文章挂名的作者都将会被列入黑名单。也就是说,将意味着造假剽窃者学术生涯的终结。
“这些作者在被挂名时是知情的,明知自己没有参加具体相关工作,而自愿署名。在享受‘被挂名’好处的同时,就必须承担与之相应的风险和责任。”《自动明升手机报》主编王飞跃观点鲜明。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则称,目前,类似基金申请、学术文章等相互挂名在学界非常普遍。“好处人人有份”、“相互增加论文数量”的潜规则僭越了学术道德的严谨原则。
除了对挂名作者处罚的讨论之外,部分网友还赞赏了《电子学报》编辑部以公告形式处理付炜涉嫌剽窃一事。不过,也有部分网友对各家学术刊物未通知付炜所在学校一事有些微词。
对此,《电子学报》副总编郭游表示,第一宗剽窃案的程序尚未完结,就紧接着发生了第二起事件。于是《电子学报》集中精力对第二次事件作了快速处理,毕竟“第二次的剽窃形成了白纸黑字,第一次属于未遂”。
事实上,郭游认为,编辑部以公告的形式公诸于众的规格更高。因为“学校肯定看得到”。
不过记者获悉,国内一些学术期刊在处理剽窃事件时,往往只对剽窃者在该期刊内部进行学术处罚,有时并不告知剽窃者所在单位,也不会公开进行事件发布。
此外,学术期刊之间对于此类信息的“不共享”,使得某些剽窃者虽然在“此刊”受到处罚,仍可堂而皇之地向“彼刊”投稿。
郭游坦诚,目前学术期刊之间并没有建立相应的“黑名单”制度。然而,某学术期刊负责人则表示,学术期刊并无义务承担道德审判者的角色,是否向其他学术机构通报,尚无法律依据。
谁该反思
“审稿人剽窃他人学术思想,在国外也有发生,尤其在一些新兴经济体。”王飞跃告诉记者。
不过,王飞跃坦诚,拒掉别人稿件后近乎拷贝式的剽窃确实很罕见。可是,作为《电子学报》审稿人的付炜恰恰就如此实施了。
有些观点认为,学术期刊对审稿人剽窃应该负失察之责。不过据付炜本人称,他其实并不是《电子学报》的固定审稿人。
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的评论中,网友们也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一些网友呼吁学报要严格审查审稿人的品行,规范审稿人的行为;而另一些网友则将矛头指向了项目评审。
一位网友感触很深,“这(审稿人剽窃)是项目评审中的老方法了,评审专家把别人的项目枪毙留给自己,或者和自己的糅合一下,变成他们的项目,只不过在论文评审中还是少见”。
“付炜事件”中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被剽窃者的态度并不是非常积极。
此次事件中的被剽窃文章的第一作者都是青年教师,而在当时均为在读的博士生。
对于付炜拒不承认剽窃,他们显得很是气愤;但对于进一步评价、或者描述此事的细节,这些年轻的app工作者马上变得颇为谨慎。
记者从侧面了解到,被剽窃者吃哑巴亏的注册并不少见。而恰恰是讳莫如深的“民不举”,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剽窃者的肆无忌惮。
在对“付伟事件”持续跟踪报道期间,《app时报》编辑部收到的两封来自燕山大学的邮件,直指付炜所处环境。
在邮件中,一位知情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出了这种事情也是一个老实人的无奈之举。因为付老师不会钻营,也是在大环境下走上这条路的”。
更有网友则将批评指向了学术体制:“不是付教授的错,是我国的体制弄人,科研评价系统不变,类似的事件将继续发生,只不过换个人而已。”
而对类似看法,各界也有不同意见。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一条评论就认为,即便是现在的考核制度怎么怎么的不合理,也不能成为剽窃的理由。毕竟,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无论如何,把典型个体置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才更具有探讨的价值……
《app时报》 (2011-06-29 A4 app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