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新任校长董奇的“四不”承诺,以及此前湖南大学新任校长赵跃宇提出的“担任校长期间不申报课题、不新带研究生”的承诺,均体现了新校长“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的决心——
北京师范大学新任校长董奇,于今年七月就职演说时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将做到“四个不”:“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招新的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个人不申报院士。”此言一出,引发教育界关注。
董校长的“四不”承诺,以及此前湖南大学新任校长赵跃宇提出的“担任校长期间不申报课题、不新带研究生”的承诺,揭示了高校某些“专家型领导”工作不到位的弊端,切中了某些校领导以权谋私的痛处,摆正了大学校长在学校里的位置和主要职责。其精神实质,体现了新校长决心“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这是一种全心全意为学校服务的精神,是一种丢掉个人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不申报新科研课题
不陷入非行政的学术事务中去
高校校长一般都是某一学科专业的带头人,著名的专家、学者,有较深的学术造诣。有些人当了校长后,舍不得丢掉专业,还要申报重大科研课题,与其他教授争科研项目。上级主管部门在审批申报课题时,一看由校长带头,只好大开绿灯。校长主要的职责是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申报和承担科研课题,必将分散精力,挫伤了同行教授的积极性。有些校长承担了科研课题后,实际上完全依靠别人去做,最后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加剧了内部矛盾,影响了校长形象。
大学校长在任职期间不申报和承担科研课题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集中精力搞好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不陷入非行政的学术事务和专业活动中去;二是有利于调动其他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不与教师争项目、争经费,可以公平、公正地行使管理权;三是有利于改变学术事务行政化,即科研项目应由教授牵头和主持,校长不宜用行政手段组织科研课题。
不招新的研究生
有利于集中精力搞好全校管理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并有较强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国家对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要求是:“具有独立从事app研究工作的能力,在app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可见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求很高,难度很大。研究生除了要完成必修课程外,主要采取单个式的培养,一位导师每年一般指导2-3名研究生。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经验,应“建立以app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实行与app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可见,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导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投入大量精力。
然而,大学校长本身工作十分繁重,根本不可能有充分时间和精力培养研究生。有些校长、书记,为了拔高自己的学术地位而当了研究生导师,实际上是用行政手段使他们成为博导的,亵渎了博导的称号,降低了这些不合格当博导的校长、书记的声誉和威信。难怪有人戏言:“他们名片上的学术地位升高了,而在教职工中的威望下降了。”即使那些够资格当博导的校长、书记,但招收研究生后,很少关心研究生,无法指导研究生开展app研究,影响了研究生质量的提高,乃误人子弟。校长不招收研究生的好处是:一有利于集中精力搞好全校的管理工作;二有利于中青年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成长,不与其他教授争博导名额;三有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让有能力、有水平、有科研课题的教授担任导师。
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
此举的实质是校长不与教师争名利
“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此举的实质是校长不与教师争名利。有些大学校长,经常以自己的名义参加各种教学科研评奖活动,参加优秀教师、先进模范人物评选活动,与其他教师干部争荣誉、争名利。如果有的教学、科研成果确实是校长参与并作出贡献的当然可以申报,但有些教学科研成果明明是其他人带头并承担的,也得挂上校长的名字。有时为了一篇文章的排名,一个科研成果的排名,排挤他人,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第一位,严重挫伤了在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有些校长、书记平时忙得很少学习,从不动笔,连所有小会大会的讲话稿都要别人代劳,但每年都有教学科研成果获奖,每年都有大块文章在核心报刊上发表。其实都是用行政手段、个人权力捞取他人成果,或由他人代笔的。有些校领导要求有关职能部门每年必须写一两篇高水平文章以他个人名义发表,直接侵占他人知识产权,自己却堂而皇之以专家学者身份出席各种高峰论坛,毫不愧疚地宣读他人代笔的论文。
校长不申报任何科研奖,也有三个好处:一是不必去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以便集中精力做好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二是不会占据别人教学、科研成果,有助于提高校长的威信,改善与广大教师的关系,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三是有利于公平、公正地开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奖活动,把真正有水平、有质量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评选出来,真正起到对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
个人不申报院士
既利于工作又利于健康
明升中国app院院士、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明升中国最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的象征,是明升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专家、学者。评选程序十分严格、规范。有些校长为了当院士,把大量时间花在搞科研、搞业务上,对当校长不用心、不投入,无心当校长,只想当院士。要为当院士去奔波、去操劳,沉重的包袱压在身上,既影响工作,又影响健康。结果是院士升不上,校长没当好,耽误了工作,耽误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校长不申报院士的好处是:一是有利于一心当好校长,做好学校管理工作,节省了大量因申报院士而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二是有利于党风、政风建设,不要为了当院士而去拉关系、捅娄子、玩弄潜规则;三是有利于丢掉包袱,轻装前进,既利于工作,又利于身心健康。
因人而异因校而异
专家型校长可以适当上点课
董校长语出惊人的“四不”承诺,是针对当今大学校长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提出来的,具有普适性,是有勇气、有魄力、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体现,为高校校长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学习他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的精神。笔者认为,无论是教授、院士、app家,既然当了校长,就应把主要精力转向学校管理工作上,他们不再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而是管理队伍中的一员,应安心于管理工作。
然而,我们赞扬“四不”承诺,并非要求所有高校如法炮制,要因校而异、因人而异,不宜照搬照抄。如“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能一概而论,如某校长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学科带头人、资深专家,仍可牵头申报课题,抽空指导课题组工作。并不是说校长不可以从事研究工作。相反,当了校长后应加强与工作相关的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这样才有话语权,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决策的app性。“不招新的研究生”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某校长学术造诣很深,带少量的研究生是可以的。专家型校长适当上点课,从事科研,有助于了解教学、科研情况,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现实中,也有不少大学校长,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把学校管理得很出色,但又抓紧利用业余时间搞科研,培养研究生,取得丰硕成果,做到工作、业务双丰收。(作者系明升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