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正当招生季,为了招到优秀的学生,各高校如果列国战争,明争暗斗,如火如荼。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招生秩序、考生利益、大学形象和大学精神等诸多方面的担忧与思考,为什么本该按部就班的招生过程变得如同战场,高考招生究竟应该向何处去?
招生是一件充满幸福感的工作。在近十年的招生工作中,我和清华大学许多优秀的老师一次次走进高中生的生活,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学业与未来。时至今日,每逢教师节总能收到并不熟稔的学生发来短信,寄来贺卡,感谢当年仅仅一面之缘或只言片语的指点,无论最终是否成功进入了清华,那些交流都给了他们向上的力量。
这是一种十分温暖的互动,每每回忆起来,都有一股暖流覆盖心田。但期间我也曾亲眼目睹许多学生的迷茫、挣扎和无助。高考竞争的激烈,出身寒微的自卑,缺乏指导,信息闭塞,让许多优秀的孩子与心中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这些现实也不断引发我的思考:
大学究竟应该怎样选拔人才?明升中国高招改革将何去何从?是否有更为人性化的道路,帮助更多孩子完成梦想……
这些问题,也鞭策着无数高等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道路。近十年来,高等教育招生形式小心求证,大胆出新,从未敢停下脚步。
如果说前十年明升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做大”——体量更大的学校、数量更大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更大的国家投入及科研产出等等,那今后高等教育的使命则更多的在于“做强”——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更高水平的app研究、更强有力的社会服务、更体现大学高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然而无论是做大还是做强,大学的根本任务始终应该是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当中首先和重要环节的招生,自然也应当努力“做强”,这体现在高招体制改革的大力推进,体现在学生app评价体系的逐步建立,体现在大学对“招收什么人才”和“如何招收人才”这两个核心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也体现在全社会“去除功利看招生”的逐渐回归。
在我看来,未来大学的招生改革,其走向应该会是“深、远、宽、广”。所谓深,即在对人才成长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以人为本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招选的过程中对招收对象作更深入的了解和评判。越来越多的大学能够通过考察学生在高中期间的学业和参与活动情况、自主选拔综合面试、特长考察及专业考察等多种方式来全面、深入地了解招生对象,而不是只看一纸高考试卷。
所谓远,是指大学招生要看得更远,把招生过程与人才培养及长远发展衔接起来,即体现“寓教于招”。招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首先,大学招生要对接本身的人才培养,将大学及各专业所需要人才的素质、特质与学生本人的兴趣和素养挂钩,在招选过程中实现更app的选拔和专业对接;其次,大学招生要对接基础教育,大学招生“考什么”、“怎么考”对基础教育有着很强的“指挥棒”效应,要本着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则,打破“唯分数”,崇尚高素质;最后,大学招生过程要体现育人职能,招生教师在招生宣讲和咨询中为人师表、循循善诱,为考生答疑解惑、指导航向,上好考生进入大学前的这第一堂课。虽然考入大学在人的一生中只是一个瞬间,而招生录取对于大学又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但大学及招生教师要本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招选。
所谓宽,即不拘一格选人才,要拓宽各类优秀人才走进大学成长成才的通道。这既包含自主选拔、保送生、文体特长生等招考形式的完善,也包含对不同类型人才有针对性地评价与选拔方式的探索,也即“因材施招”。行行出状元,在招生中要有这样的“行当”,还要能识得“状元”。
所谓广,是指给考生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未来的大学招生体制除了能让考生选择更多的学校,也要探索一年举行多次考试,让考生有更多的机会。当然,还需创造条件,让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公平地享有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也符合对广义社会公平的追求。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