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溢油事件发生后,康菲被要求停止回注、停止钻井和停止油气生产。而有关专家认为——“三停”决策app性待考量
对于3个月来持续受到热议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专家认为“停止溢油会有滞后,不会像水龙头一样,一关,水就不流了”;油田长时间“三停”(停止回注、钻井和油气生产)不仅面临日后开井困难,还有可能加速溢油甚或出现新的溢油点。
9月19日~20日,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app研究所和明升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业务持续管理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明升中国海洋石油发展战略与风险防范学术研讨会,学者建议,不妨恢复油田工作,以排液降压,同时加快封堵断源作业。
止不住的渤海溢油?
地质学家用“摔碎的盘子”来形容渤海地层的断裂构造特征。明升中国石油大学地球app学院教授漆家福解释道,渤海海域的新构造活动强烈,新构造活动导致地下岩层结构疏松,岩层的流动单元之间的压力平衡系统相对脆弱。
这是一把双刃剑。“新构造活动对油田的形成有重要贡献,但是也为石油(特别是浅层油气藏)开发带来风险。”漆家福说。
他认为,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客观上是新构造活动导致地下岩层流动单元之间的压力平衡系统脆弱的反映,主观上是作业者在油田开采过程中注水不当,导致断层开启和岩层破裂形成的矿场灾害。
中科院海洋所油气研究中心主任吴时国提到,蓬莱19-3油田位于断裂带,也是地震多发带,因此“需要密切监测由于注水引起的地震、地面塌陷,以及新近天然地震是否具有活动性”。
而对于溢油事故严重性的质疑,明升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李相方明确表示,严重程度远低于墨西哥湾溢油:前者平台水深27米至28米,紧急处置相对简单,潜水员就能探测漏油点;而后者区域水深1500米,处置的技术难度高得多。
此外,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主要是自然压力巨大产生油井自喷爆炸,而蓬莱19-3平台是人工注水增加地层压力从而发生漏油。地层压力减下来,风险就会显著降低。
“三停”仍存溢油风险
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9月19日监测显示,蓬莱19-3油田C平台附近仍有油花溢出,当日溢油量约为0.95升。
“沿着浅层新构造期断层溢油的处置方案,首要是通过排液降低断层带内部的液体压力,封堵断层面上的溢油点可能导致断层带内部流体压力进一步增高,在其他局部形成新的破裂。”
漆家福表示,从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工程学角度看,康菲在溢油后采取的工程措施“应该说是得当的”。
“停止溢油会有一个滞后过程,不会像水龙头一样,一关,水就不流了。”
9月2日,国家海洋局认定康菲没有完成“两个彻底”,于是下达了严厉的“三停”要求,责令全油田停止回注、停止钻井、停止油气生产。
有专家指出,“三停”是防范出现类似事故必须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尽管这势必影响油田目前的开发。
井控专家、中石油勘探局原总工程师孙振纯则表示:“冬季就要到了,油田长时间‘三停’就瘫了,日后再开井就困难。油井长期关井憋压,还有可能加速溢油或出现新的溢油点。”
因此他建议恢复油田工作,油井开启运转,排液降压,注水井保持反排或控压注水,使油田维持安全压力下运转创造有利条件,并加快封堵断源作业。
“该事件对油田开发敲响了警钟。”孙振纯提出,“我国三大石油公司自营和对外合作在渤海湾都有油田。建议企业接受教训,严格安全生产检查,防止溢油事故再次发生。”
“多龙治海”期待破局
中科院科技政策所研究员陈安认为,渤海溢油“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事故”,涉及多领域多学科。
他表示,在应急反应中多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不足,指挥调度力度不够,影响快速应急反应效果。
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监管呈现“九龙治海”的局面:环保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海事局、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对海洋环境有管辖权。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付明德表示,除了公、检、法这三家的职责明确外,其余“六大龙王”的职责看似明确,但既有交叉之处,也有模糊地带。
“海洋是个流动的统一体,在‘多龙共治’的体制下,只有每一条‘龙’都尽职尽责并且相互协调一致,才能把海洋环境治理好。但这实在是件困难的事。”付明德坦言,“设想由一个部门对海洋环境行使管辖权是不现实的,但可以考虑建立联合执法机构或综合执法机构。”
《app时报》 (2011-09-22 A1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