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李长春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发布时间:2010-6-6 10:33:11
选择字号:
李长春撰文忆哈工大求学岁月:饮水思源 师恩不忘
母校有着严谨求实、刻苦勤勉的治学风气。校风、教风、学风代表学校的形象,好的校风是名校宝贵的无形资产,是长期铸就的校园文化。尊师重教、治学严谨是哈工大校风的优良传统。李昌校长和高铁副校长大力倡导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大力推进“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理念。高铁副校长是负责教学和科研的,他对教学要求严格,他首先要求教师过好教学关、科研关和水平关(即“三关”),把教的功夫做到家。同时,强调学生一定要在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即“三基”)上狠下工夫。母校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全国各高校都很有影响。我们刚一入校,就受到了全面深入的传统教育,把“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牢记在心。当时学校有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高铁副校长带头尊重教师、尊重人才,在学校师生中传为美谈。我记得他曾在街上看到哈工大老师在雨中步行赶路,就立即叫司机把车停下,让老师上车。学校对学术造诣特别突出的年轻教师吴从炘从助教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当时学校职称很实,教授、副教授很少),影响很大。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在老教师的指导和苏联专家的培养下,学校形成了一支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立志为党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青年教师队伍——“八百壮士”,苏联专家撤走后,他们很快成为各个专业的骨干。他们不仅是过好“三关”,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骨干,更是严谨学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特别强调学生要掌握好“三基”,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秉持“严师出高徒”和“铁将军把关”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我们刚入学时,全国高校理工科教材普遍缺乏,母校组织翻译俄文教材、自编教材,缓解了高校教学的燃眉之急。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都能把抽象枯燥的公式、概念变成形象化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我们娓娓道来,使教学充满了吸引力。特别是老师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精辟透彻的分析推理和条理清晰的抽象归纳的能力,对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深刻的启迪,这种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那时,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行大课制,外语、答疑、自习以及专业课实行小班制。骨干教师都在教学第一线教授大课,同时也经常下到小班答疑。小班答疑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互动。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后,老师围绕学生所提的问题再反问学生一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如果学生都掌握了,老师才回答问题;否则,就要求学生回去重新复习,然后再请老师答疑。请求老师解答疑难问题本身就是一道“关”。很多课程的考试是笔试和面试相结合,交了试卷后,再用抽签的办法确定面试题,主课老师面对面地“抠”你,看学生能否融会贯通,“活”的知识掌握得怎样,是否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引导学生创新解题思路。没有平时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面试“关” 是很难过的。这种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钻研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今,一些严师讲大课的风采和小班答疑的音容仍历历在目,如讲授《高等数学》的刘谔夫老师,讲授《电工基础》的吕碧湖老师,讲授《电机学》的汤蕴璆老师等,他们都受到学生的普遍尊敬。当时,学校有着严格的考试、补考、留级、勒令退学制度,我们班就有两位同学因补考后一门课程仍不及格而留到下一年级,还有一位同学因身体不好跟不上而中途退学,班里也有上一年级留级下来的同学。当时,自觉学习、刻苦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在同学中蔚然成风。我们常常是每天一大早就到主楼对面的图书馆“抢占”自习座位,到晚上10点钟闭馆时,管理员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大家还不肯离开,星期天也不例外。就是在食堂排队打饭的间隙,同学们还拿着自己制作的单词卡背外语单词。这种刻苦学习精神,在哈尔滨各高校中是出了名的。正是得益于刻苦学习和严格训练,得益于过硬的“三基”要求,使得母校享有“工程师的摇篮”的美誉。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校期间,学校党委副书记彭云同志给我们作手机版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54年,哈工大有6个毕业生分配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他们到办公室上班后了解到,厂里有规定,工程师坐皮转椅,一般技术人员和新来的大学毕业生坐木板凳。在哈工大毕业时,他们6人都已获得了工程师资格。于是,他们就向一汽有关部门反映,经核实确认了他们的工程师资格,厂里马上给他们把木板凳换成了皮转椅。这个故事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大地增强了大家作为哈工大学生的强烈自豪感。
 
母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特别重视实验和实习环节的锻炼,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独立开展工作。从基础理论课的“普通物理”、“普通明升手机”、“金属工艺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专业基础课的“电工基础”、“电机学”、“电器学”、“工业电子学”,到专业课的“继电器接触器自动控制”、“电力拖动基础”、“电力拖动自动控制”、“自动调节原理”等,都有完备的实验安排和严格的实验要求。当时的实验条件相对较好,不少实验设备和仪器都是从苏联购进的。实验课由学生自己提出所需器材,每个实验小组4到6人,人人都有任务分工,自己连线,自己调试,采集数据,分析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实验辅导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验完成后还要写实验手机版,老师认真批阅修改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帮助大家深度分析、勇于创新,提高手机版水平,好的手机版还要在全班进行点评和表扬。记得我写的直流发电机-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实验手机版,就得到过专业教研室主任赵昌颖老师的好评。老师经常教导我们,整理实验手机版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自我总结提高的过程。多年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成为我牢记在心的师训。老师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启发和激励我们深入思考,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并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紧密结合。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除金工实习在本校实习工厂进行外,其它都是在工厂的生产一线进行的。记得在学习机床电力装备课后,到哈尔滨汽轮机厂进行专业实习,正好和工厂4米龙门刨床大修结合起来(这个“正好”肯定是老师精心安排的结果),我们直接参与了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这对于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帮助极大。学校还在学生管理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那时我曾在系学生会工作,学生会在接待新生、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组织文体活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个班也都充分发挥团支部、班干部的日常组织管理职能,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起到很好作用。所以很多哈工大毕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都表现出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母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我们进校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母校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后勤部门想方设法改善学生生活。当时,哈工大的助学金是比较高的,我们班除一名同学是高干子弟没有助学金外,其他分一、二、三等,人人享有。新生报到后都把家庭经济情况的证明交上来,辅导员老师和班干部研究个方案上报系里批下来就定了,没有人为助学金问题闹意见。同学们都以感激的心情报答党的恩情,不是党的助学金,很多贫困家庭的子女根本无法圆大学梦,更谈不上进重点大学。一些南方同学报到后,学校发给棉衣棉被,他们都深受感动、热泪盈眶。在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为了使学生尽量吃好,我们电机系食堂就发明了一种“电糕”,把玉米面发酵之后再通电,使面团的体积更加膨胀和松软,吃起来十分可口。同时,学校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与教育引导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记得当时学校领导经常讲50个农民养一个大学生,12个高中毕业的同龄人中只有一个能上大学,激励我们勤奋上进,珍惜难得的大学学习机会。为了补充粮食供给,学校在北大荒办了个清河农场,每年都组织学生轮流去农场劳动。同学们坐船沿着松花江经过一个晚上才能到达目的地,一路上碧波荡漾、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在掰玉米、割水稻、挖萝卜的农业劳动中,大家享受了收获的喜悦,也磨炼了顽强的意志,培养了艰苦奋斗精神。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处处以身作则,发挥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他们中有很多人是从南方来的,克服了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多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勤奋耕耘、孜孜不倦、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学生,也成为那个年代哈工大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在学校的关心教育和老师们的感召下,同学们面对艰苦环境和困难条件,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生活条件的压力转化成了决心为改变国家的贫困面貌而奋斗的强大动力。学校号召同学们刻苦学习、强健体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成了那一代哈工大学生的座右铭。大学时代塑造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对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战胜各种困难,起到了长期的激励作用,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