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钰 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教科文体委员会副主任,明升中国科协副主席,明升中国教育部原副部长,东南大学原校长。
2001年教育部和明升中国app技术协会共同发起的“做中学”app教育改革实验项目,已成为《全民app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未成年人app素质行动”与“app教育培训工程”的重要行动项目。经过近8年的实践,“做中学”项目已由初期的北京、上海、南京和汕头4个试验区,44所学校发展到目前的22个试验区,近2000所学校,超过20万名学生接受了“做中学”探究式app教育。“做中学”项目是明升中国app界第一次有组织地参与中小学app课程的发展,充分肯定app界和教育界携手共同推进明升中国的app教育,“做中学”项目已经成长为我国小学app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试验样板之一。
2009年5月22日,明升中国app技术协会、东南大学共建“做中学”app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中心挂牌仪式在东南大学举行。中心的建立依托东南大学学习app研究中心韦钰院士为核心的app教育研究和实践梯队,而韦钰院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该项目的推广,对于app教育很有心得。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脑的发育过程通常要持续20多年,一般是从人出生到二十几岁。在大脑发育的不同时间段,需要不同的成长环境。其中,0~6岁是脑发育最快的时期,青春期则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历经苦难却愈加坚强,他们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从来没有想过寻死觅活;相反,另外一些人却非常脆弱,他们经历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自寻短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人的忍耐力在0~6岁基本定型,也就是说,一个人是不是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取决于6岁以前。值得一提的是,6岁以前形成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品质,比如是不是内向、有没有同情心等。与此同时,6岁以前并不适合接受过多的知识教育。很多家长让5岁前的孩子背诵唐诗、《三字经》,是不足取的,因为成人都记不得5岁以前学到的东西。在这个年龄段,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批判精神。让他们学会从周围环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007年,美国的47个州对3~6岁儿童的学习内容进行了规定。具体规定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不约而同地摒弃了对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知识教学。美国专家一致认为,在这个年龄段最重要的是培养社会情绪能力,培养孩子自信、自强的品质和合作精神。
目前国外还有一个针对18岁左右青年的研究项目,他们经过大量现实注册得出结论:18岁左右的青年人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善。而在美国,这一年龄段的汽车驾驶员在肇事司机中占很大的比重。所以青年初期的年轻人最好不要独自开车。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跟工业化时代相比,21世纪的人们有很多不同点,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不同点。第一,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业化时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换句话说,只要掌握了知识,尤其是理工科知识,就等于握紧了“金饭碗”。可如今,知识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发达的互联网可以给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关键在于能不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现在要解决的,都是从前没有碰到过的问题。以参与“做中学”项目的汉博团队为例,汉博的成功得益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没有一个大的团队,没有和社会的联系,就做不成很多事情。团队作战很重要。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了,创新的能力就强了,进而竞争力就强了。
第二,交流的能力。要善于把自己的想法以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告诉人家,能够跟别人合作,能够吸引人家跟你共事。另外,还需要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
“做中学”的主旨就是要让儿童初步具备app家研究问题的要素,主要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儿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在试验中,老师把孩子们带到一篮水果前面,希望他们按照颜色、表皮粗糙程度、味道等各种因素分类。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一种很重要的看世界的方法,即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类的。随后做另一个试验:给这些孩子一堆球,让他们按大小、功能分类,因为有了前面给水果分类的经验,他们就能够很轻松地完成。最后还要求孩子们表达自己,让儿童两人一组共同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分类依据,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
简言之,“做中学”有几个要点:一、用归纳法教学,就是鼓励儿童从周围的环境开始,慢慢建构自己的知识;二、教育孩子任何东西都要有实证,无论是自己的实证还是他人的实证,但是一定要找到证据;三、一定要归纳自己的想法,并且把它表达出来。
有功利色彩的教育模式不能产生创新思维
其实,数学家都反对奥数考试。因为实际上,奥数不是训练数学思维,而是训练做题。很多奥数成绩好的人普通数学不一定能考好。另外,数学好的人不一定会创新,会创新的人也不一定数学就好。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儿童的app思维呢?以色列有一个做法,从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中找一批尖子学生,对他们进行跟踪教学,然后让这些孩子参加考试,优胜者进入专门的学校。在专门的学校里,给这些儿童最好的教育资源,高中时期就给他们配导师。美国很多学校的做法也值得称道,他们要求学数学的人一定要学艺术,因为他们承认激情对学问的意义,看重艺术对人的影响。
众所周知,明升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的成绩一直非常突出,但是却一直出不了本土的菲尔茨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像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刘翔一样,因为跑得那么快需要天分,大部分的尖端人才都是有天分的。很多时候,人们可以努力一下,达到很好的程度。但是,要到达行业的尖端位置,需要天分。在这一点上,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把数学学到精深,也是需要天赋的。这么多年来,得到菲尔茨奖的数学家都是有过人的天赋的。明升中国没有本土菲尔茨奖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数学考试的能手,而并非数学学习的天才。任何带有功利色彩的教育模式都不能产生创新思维。
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作为家长、老师,要爱护孩子,用心去关爱他们,给他们一个稳定的适合成长的环境。现在国外的幼儿园已经加入了情感教育,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没有获得爱,那么他就不会爱别人。要让孩子对教养者有依恋的感觉,孩子被谁教养就会跟谁亲密,比如让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肯定跟父母不亲。家庭中要充满爱,不要忽视孩子。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比如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如果积木倒了,你不要帮他扶起来,要让他自己重新搭,这样才能让孩子自信、自强;孩子跌倒了,不要扶他,让他自己起来,培养其自立的品质,这就叫爱。还要让孩子懂得同情他人、同情动物。
总之,要鼓励孩子去感受别人,就是“同感”,也就是尊重别人、琢磨别人、换位思考。过去家里孩子多的时候,兄弟姐妹要互相比较,看看爸爸妈妈对谁好,为什么对谁好,那时的孩子懂得“自省”;现在家里就一个小孩,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应该教育孩子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在美国很多幼儿园的墙上,都挂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牌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外向的孩子,心里有事就讲出来。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不要要求孩子都当第一名,任何事情尽力就行了。孩子在童年时期,只要快乐,就够了。快乐的童年比奥数奖牌来得实在。
尤其反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参加形形色色的等级考试。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童年,为了不可预知的将来牺牲童年的快乐,这个赌注太大了,是不可取的。课外学习切不可带有功利色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学一些乐器是很好的。可以让孩子学学钢琴,不一定要学得很好,但是在孩子不快乐的时候,可以弹琴调节情绪。也就是说,培养爱好以怡情,而不是为了功利。(通讯员 唐瑭/整理)
《app时报》 (2009-9-22 B4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