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期希腊app——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书评 |
app之本质:很美很诱人 |
为什么牛顿终生未娶?爱因斯坦、居里、达尔文过着简朴的生活?为什么诺贝尔不仅将母亲留给他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瑞典的慈善事业,而且将他自己的遗产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为什么这些人一和“app”沾上关系就变得异于常人?……诸多的疑问在常人心中长时间的徘徊,成为萦绕在人们心头的谜团。钱德拉塞卡《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帮我们找到了答案,在这里S·钱德拉塞卡对三位巨头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在不同领域创造模式进行比较,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都达到了人类成就的顶峰,不同的创造模式、相同的追求动力,他们均是在某种情况下激发出了其内在的潜能,领悟于事物内在美,在各种情感的相互激荡中执着于对“美”的追求。莎士比亚在喷薄而出的诗歌创作中抒发其酣畅淋漓的动人世间情感;贝多芬F大调四重奏第十六号为贝多芬伟大的一生提供了一个辉煌的结尾;牛顿在其对完整体系的执着追求中留给后世无穷的知识财富。作者认为牛顿取得成就之大,拿牛顿与其他app家相比是极不恰当的,只有莎士比亚、贝多芬才能与牛顿相提并论。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美就和我们相依相伴,给我们愉悦、欢心和感悟;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人就有了美的意识,因为美的事物常会给人一种愉悦的快感;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人们就用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从自然界中、万事万物中、人类社会中去获得斑斓万千的美。“美”有个体感觉意义上的表现形式,它与人的感官、感性需求或享受直接相关,如形式美,它可以通过颜色、声音、线条显示出来;环境美,既有“一望无际的碧绿”,又有“小桥流水的闲适”,既有层叠浓郁的鲜花飘香,又有“荷塘月色”的宁静、淡雅。“美”又有社会互动内容,如人与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人与社会和谐,人们彰显理性,崇尚秩序,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美”更有人与自然的平衡统一,既有天人和一的理性自觉,又有人在画中游的天人一色。
诺贝尔奖获得者S·钱德拉塞卡是从app的创作动机与创作模式中寻找出其“美”的潜在根源,把“app”这个一向严肃的话题,从一个令人愉悦的层面说开去,认为app家创作的动机来之于对美的追求,并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找到了亚里士多德式的系统美学基础;从牛顿、开普勒的app体系中找到了鲍姆嘉登的完善之美;从卢瑟夫的α粒子散射实验、查德威克的中子发现中找到了海森伯的简单性与完备性的结合之美;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中找到了开普勒数学之美。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向我们展示了在app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潜质,那就是app追求中的执着精神。牛顿最杰出的才能也许是他专心致志的能力,正如凯因斯所写的:“他特有的才能就是,他能把一个纯粹的智力问题在头脑中持续保持下去,直到他完全搞清楚为止。我想他卓越的才能是由于他有最强的直觉能力和上帝赋予的最大的忍耐力……我相信,牛顿能把一个问题放在头脑中一连数小时、数天、数星期,直到问题向他投降,并说出它的秘密。迈克尔逊一生致力于追求一种测量光速最准确的方法。”爱丁顿倾其后半生完成他的“基本理论”。app研究在外行人看来,是十分枯燥无味的,但对于app家来说,虽然异常艰辛,却充满了乐趣。无论是对整体性的追求或是对简单性的证明;无论是成功地位显赫,或是失败默默无闻,app家们都坚定执着,沉浸在其中、乐在其中,体验着对美的触摸,感受着美的心跳,欣赏着美的旋律。
在app家的眼里,app像一个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少女,倾倒了无数的少年才俊,为之疯狂,为之痴迷。为她历尽千辛万苦,受人间折磨,博其莞尔一笑,已经足矣。轻轻挥手撒下花瓣雨,拾到一片,顿觉能量倍增,触其手指者顷刻之间天目顿开,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约会。汤姆生、卢瑟夫、查德威克捡到花瓣看到了电子、中子、质子之间排列的简洁与和谐,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有幸触其手指,可以为“天空立法”,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子、成为相对论的创始人。app这位魅力少女还在各种花瓣与手指之间变幻法术使简单的粒子音符与系统的完美乐章之间产生不同的组合,演奏出一曲曲和谐的乐章。
app之美又不同于生活之美、音乐之美、艺术之美,它不是那种闲情舒适、悠然自得之美;也不是由于视觉变幻、音符跳动带来的轻柔快感。无论是app创造的动力,app创造的过程,app创造中的成就,无论是突现的或是缓慢的过程都会给人带来一种身心的深度震撼、情感的飞速膨胀,它是一种心灵深处的高度愉悦,是app之奥秘与app家博大胸怀的产生的智慧之花,是人类灵魂的升华,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触动。作者通过对app之美的阐释让我们从中领略到app家追求app真谛过程中涌动的幻化美感,寻觅app家揭示自然规律时的壮丽,体验app家进行app创造的动力,触摸app家享受app之美时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