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王竞 谢洋 来源:明升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8-10-22 9:3:51
如何破解师德困境 “抄袭门”再次引发公众争议热潮
 
10月8日,明升中国政法大学对卷入“抄袭门”的两位教授金仁淑和杨帆作出了停职反省、听候处理的决定。此事一经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早在年初杨帆就曾因跟女学生发生肢体冲突而卷入“杨帆门”,再加上之后的“博导虐博”、“教授骂人”、“范跑跑挨批”等一系列与师德有关的负面事件。人们不禁要问:师德究竟怎么了?
 
师德问题引发九成公众关注
 
频频见诸媒体和网络的各种师德争议对公众影响有多深?近日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共7327人参加),也许能揭示一些答案。
 
调查显示,有41.3%的人表示今年经常关注有关“师德”的手机版报道或相关讨论,表示偶尔关注的占48.1%。两项相加,师德问题在今年引发了近九成公众的关注。
 
引人关注的师德事件都有哪些?调查中,“范美忠地震时不管学生先跑”以31.1%的获选率,成为今年最受公众关注的师德事件。在汶川地震中,“英雄教师谭千秋舍命护学生”和“最牛校长叶志平保全全校师生”分别以19.3%和14.2%的获选率分列二、三位。此外,“杨经贵眼看学生课堂打架不管不问”、“杨帆教授和逃课女生发生肢体冲突”、“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虐博事件”和“北师大教授季广茂粗口骂人”也获得较多投票。
 
爆粗口骂人、与人发生小的肢体冲突等,这些生活中的寻常小事,为何一与教师沾边,就能上升为公共事件?这其实源于大多数公众对教师这一职业抱有较高的道德期待。调查中,有61.9%的人认为“教师道德水准一定要高于普通公众”,而认为教师也是人,不必用“崇高”来要求的只占31.6%。
 
“一个知识有缺陷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有缺陷的人无法用知识来弥补,教师师德的缺失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胜过知识缺陷的影响。”山东省淄博市一位农村教师在投票后这样留言。
 
师德争议井喷的背后
 
“近30年来,公众对学校德育一直不满意,究其因,上世纪80年代认为是德育目标过高;90年代则认为是学生自身存在问题;到了新世纪,大家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教师身上,认为是教师职业道德出了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教育app学院教授杜时忠说。
 
对师德的不满,现已成为人们普遍的一种情绪。本次调查显示,30.9%的公众认为目前师德状况“较差”或“很差”,还有42.4%的公众认为目前师德状况仅停留在“一般”水平,而认为“较好”或“很好”的只占24.2%。
 
有专家指出,人们普遍对师德现状不满,以及近年来与师德有关的争议事件越来越多,到今年达到一个“井喷”式的高潮,与当前社会背景和整个教育环境有密切关系。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表示,过去30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但在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战略中,经济领域的管理理念、价值取向对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即把经济领域的绩效管理模式化地、片面地应用于教育管理之中,加剧了教育领域以升学为第一要务的极端功利主义倾向。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按升学成绩高低对学校和教师进行奖惩,按升学绩效对局长、校长、教师工作岗位进行调整,使教育缺失了最重要的人文精神,教育离育人越来越远,中小学成了制造大学生的‘工厂’,教师失去了对学校教育的幸福感。”张志勇说。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app与管理学院心理学系教授李辉的一项调查似乎也印证了这种观点,李辉教授2007年对昆明市13所小学、701名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进行的调查表明,约六成的小学教师表现出职业倦怠倾向,城区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比城郊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小学教师更严重。而全社会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无疑是导致教师太“累”的直接原因。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学生。”李辉说,严重的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师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去对待学生,冷嘲热讽,肆意贬损学生。更极端的倦怠状态还会引起教师自伤或自杀,以及攻击、打骂学生等行为。
 
师德回归不能仅凭教师个人修为
 
“为师的第一要义是什么?”一个网名为“习惯孤独”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天涯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个帖子。一名网友给他的回复是: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我当时感到这句话太可怕了,对老师的要求好高。”从这以后,他每天都在问自己:我所掌握的知识达到为人师的水平了吗?我的行为可以作为学生的示范吗?在西部支教的一年中,“习惯孤独”不断地否定自己,重新塑造自己。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爱,也收获了幸福与满足。
 
在教育领域,有众多这样实践“爱的教育”的老师。他们面对三尺讲台,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岗敬业,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深圳龙城高级中学教师成娟说。
 
本次调查显示,公众将“关爱学生”(22.7%)、“为人师表”(21.4%)和“爱岗敬业”(20.3%)列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基本道德素养。此外,爱国守法(18.8%)和终身学习(16.4%)也受到较多公众的重视。
 
“在当前的情况下,仅凭教师的个人修为来达到改善师德的目的是非常难的。”杜时忠曾做过一项关于如何改善师德状况的调查,八成以上受访者认为改善教师待遇、各级教育行政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至关重要。
 
本次调查也印证了杜时忠的观点,逾七成的公众都将师德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分别有28.7%和25.6%的人认为造成师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和“教师考核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有18.6%的人认为原因是“教师待遇较低”的缘故。只有不到三成(26.5%)的人认为“与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有关”。
 
“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识,不回归到全面育人的根本宗旨上来,我们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树立app的教育政绩观,不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让教师真正找回应有的职业幸福感,那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期待师德的真正回归,还不太现实。”张志勇说。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手机版 一周手机版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