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app家通过研究猴子在焦虑、放松等状态下的不同叫声,为它们量“声”定做乐曲,结果发现猴类也有乐感。
研究人员期待从灵长类动物的音乐偏好入手,对人类拥有的音乐赏析能力追根溯源。
不同含义
有些专家推论,人类的音乐鉴赏力可以从灵长类动物用来联络或警告同类时的叫声中找到缩影。但这条推论一直因为猴子在一般情况下对音乐不敏感而难以证实。
英国《泰晤士报》9月2日报道,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心理学教授查尔斯·斯诺登采用新方法研究发现,猴类确有乐感。
麦迪逊分校心理学系为实验饲养了一群棉顶狨。研究合作者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大提琴手、马里兰大学教师戴维·泰依聆听棉顶狨叫声,随后立即分辨出它们的情绪。“他说,‘这是动物焦虑时的叫声’、‘这是动物心情放松时的叫声’,”斯诺登回忆泰依聆听猴叫时的情景说。
泰依根据自己的领悟谱曲,并在音乐里加入猴叫特征,譬如音调起伏和特定声响的长度等。他计划创造出符合猴类审美情趣、长30秒的“歌曲”。
闻乐反应
泰依谱写了两段乐曲。第一段模仿猴类表达遇到威胁和紧张时的叫声,添加了有韵律和断音的节拍;第二段则是悠长而富有旋律的乐曲,伴随着下降的音调,类似猴类联系同伴时镇静而充满情感的“呼唤声”。
给棉顶狨播放“威胁”乐曲时,它们频繁地来回走动并显露出紧张情绪和相应社交行为等高度警觉特征,还会面朝隐藏着扬声器的位置。
播放带有情感的乐曲时,棉顶狨表现出较少活动和社交行为并进食更多,这表明它们放松警惕。而播放人类用来放松或提振精神的音乐时,棉顶狨则几乎没有反应。
斯诺登在研究手机版中写道:“棉顶狨平常对音乐毫不敏感,但在听到有它们声音的曲调后情绪出现明显变化。”
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生物学快报》(Biology Letters)上。
人也类似
这项研究显示,探寻人类的音乐鉴赏力需要穿越漫长的进化过程,追溯至人类与猴的共同祖先。
现实生活中,不同音乐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回应,比如使人镇静或令人振奋。这个特征其实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听到同伴呼唤声时的反应方式相似。
斯诺登说:“人类也会用音调和语气来影响其他人的情绪。我们对婴儿说话时,会用绵长的语调让他们安静,用断音让他们停止,用升调表扬,用降调抚慰。”
“我们说话时加入了音乐特征,所以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如果你冲孩子吼‘和它(玩具)玩’,孩子可能会受惊吓愣住。声音、语调模式、音乐性其实比言词更重要,”他说。
猴类以与人类不同的方式通过音调和声音来表现情绪变化。研究还显示,它们在交流时也会运用到音乐性。
斯诺登解释说,猴类的叫声不仅仅表达信息,它们召唤同伴不是为了让同伴知晓它们的感觉,而是要让同伴和自己有相同情绪。“这在群体受到威胁时很重要。这种情况下,它不希望同伴保持平静,而是要一起警惕起来”。(来源:新华网 林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