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王天定 来源:澎湃手机版 发布时间:2023/8/15 22:47:51
选择字号:
研究生培养,核心问题并非学制长短

 

新学年开始在即,许多高校2024年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或招生考试调整的通知)开始陆续发布。有媒体发现,不少高校延长了研究生学制,诸如“博士研究生四年,硕士研究生三年”,已成当下高校研究生学制主流。

稍微梳理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无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八九十年代,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基本以三年制为主,硕士与博士均为三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作为一种改革设想,“缩短硕士培养年限”开始提出并得到响应。

大约2004年起,以北大、清华、哈工大为代表的国内知名大学率先在研究生教育中进行了缩短学制的改革,将硕士研究生学制缩短至两年。应该说,这一改革的初衷体现了加快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基本理念。因为与国际社会相比较,学界与业界普遍感到我们研究生教育学制偏长,培养效率低,难与国际接轨,不利于提高我国高级人才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那么,为什么在大约二十年后,研究生教育“延长学制”又成为改革的一种新方向?这一变革背后,又有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空前扩大,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才,但是毋庸讳言,这些年研究生教育在发展中暴露出许多弊端,许多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调研发现,包括大量指导教师在内的许多人,都把“缩短学制”视为研究生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在社交媒体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对国外一年制课程硕士的批评和质疑,甚至毫不客气地称其为“水硕”。

因此,不难理解,“延长学制”体现了很多高校对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一种反思,也凸显高校了对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迫切意识。不过也要看到,研究生教育中,“学制长短”与“质量高低”并不必然正相关。

在笔者看来,研究生培养,核心问题未必是学制长短,关键还在于我们的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的改革没有到位。比如,有些研究生一入学,就身陷导师安排的各种课题之中;而有些课题本身学术价值非常有限,研究生主要精力被做导师课题占用,没有时间系统钻研基本文献。扪心自问,这是不是一种好的培养方式?

还有,这些年扩大专业硕士招生规模,但是一些学校在专业硕士培养中,并没有体现实践特色与职业导向,培养方案中要求配备的“业界导师”形同虚设,专业硕士无形中变成了一种低配版的学术硕士。

另外,一些学校在研究生管理中,没有顾及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从论文开题到论文评审,形成了主管部门一刀切的统一管理,貌似管理严格化,但无形中又虚置了导师的作用与责任。凡此种种,如果不加改革,单靠延长学制,又岂能解决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在讨论研究生学制问题时,有一些由于学制过长导致的问题,也不容回避。以笔多年在高校工作的体会,研究生学制过长,会让一些研究生学习压力变小,并不利于强明升手机生的学习动力。

更重要的是,很多研究表明,高层次人才都有一个“app创造的最佳年龄区间”。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硕士阶段研究生的3年学制属于偏长,这当然会导致我们研究生培养与国际社会脱轨,推迟了我国高层次人才进入“app创造的最佳年龄区间”时间,必然会影响我国高层次人才在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当下,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高校在研究生修学年限的制定上有了比较大的自主权,更要用好这一权力。在现阶段,博士生学制适当延长自有其必要性,但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还是要结合社会需求、国际惯例,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来适当调整学制。

说到底,学制长短并没有那么重要,也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调整学制的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上。(作者系明升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手机版传播学院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