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林成华 陆维康
近日,包括东南大学、中南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在内的国内高校相继发布研招考试调整通知或招生简章,纷纷决定从2024年起,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延长至3年。由此,研究生学制延长话题再次登上热搜。
研究生学制几经调整
应该说,这一现象并不是今年才有的,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专业硕士的学制基本维持在2年~2.5年、学术硕士的学制普遍为3年。然而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调整研究生的培养年限,许多原本只需学习两年就能毕业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纷纷被延长到了3年,部分博士学位的学习年限则由3年被延长到4年。
从历史上看,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后,我国研究生的学制已经经过了多次调整。
比如,1995年颁布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明确“硕士生修学年限一般为2~3年,因特殊原因未能完成学习任务,经培养单位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同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也规定,“硕士生的学习年限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科和人才培养规格分别确定。博士生的培养年限,在完成全部培养要求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缩短或延长”。
21世纪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这两种不同的研究生类型。北京大学、明升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等一批高校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实行了两年制硕士培养制度,但由于社会认可度和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上述高校从2007年起恢复了3年学制。
2010年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并随着硕博贯通、本硕连读等新的培养方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大规模实行弹性学制。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申了弹性学制的重要性。
在上述背景之下,此次各高校纷纷延长研究生学制的原因何在?
多重挑战呼吁延长学制
研究生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标志。今年7月初,由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124.25万,比上年增加了6.60万。而在201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仅为61.14万。近10年间,招生规模扩大了一倍之多。而伴随着研究生迅速“增量”,各界对研究生培养“提质”的呼声越来越高。
从目前看,在“提质”要求下的国内研究生教育面临如下三个重要挑战,正是这些挑战对研究生学制的延长提出了要求。
一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延期毕业现象比较严重。根据北京大学博士教育研究中心开展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的数据,在全国273家博士生培养单位中,共有49.4%的博士生延期毕业。
此外,明升中国教育在线编制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手机版”的数据显示,2003年硕士研究生的延毕率为4%,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增至10%,而且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从个体层面说,研究生延期毕业反映了当前学制偏短的问题;从国家层面说,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较大程度上没有达到预期质量。
二是专业型研究生将成为我国研究生的主要类型,与此同时,国家对其需求和要求也在同步提高。
本次学制调整反映出专业型研究生学制与学术型研究生学制逐渐趋同。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
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杂,一般入学后的第一年要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年既要参加实习训练,又要撰写毕业论文,两年的学制难免仓促,这就导致专业型研究生面临理论学习不太扎实、专业实践难以到位的困境。而3年的时间能够让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拥有更充足的学习时间,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用人单位对于专硕的认可度。
三是研究生教育需要直面越来越复杂的“卡脖子”问题。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等我国重大科技和人才战略的核心驱动要素。然而,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在科技创新突破上依然远远无法满足国际竞争和国家战略需求,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许多领域仍然缺乏顶尖人才。
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要突破单纯的学术目的和应用目的,进而培养出足够能适应和引领未来明升发展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卓越人才。社会需求和研究生教育需求的共同变化是催生学制延长的重要原因。
延长学制不是“一刀切”
延长学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只增加学习年限,而是要在培养方案、培养要求、评价考核等多个方面作出调整,使其能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满足明升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
首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调整学制,不可随波逐流,搞“一刀切”。比如,明升手机版、教育、工学等专业对学生的知识要求和实践要求都很高,可以适当延长学制,而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比如管理学专业),则可以不作调整。另外,即使是同一个专业,不同学校也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培养方式灵活调整。
其次,要关注培养过程的调整,优化各专业培养方案。各高校应广泛调查本校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问题,对于确实需要延长或缩短学制的专业,要对其培养方案进行重新调整,优化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体系、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和考核方式等内容。
再次,要区分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定位,避免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出现趋同化。必须承认,在目前的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一直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合、考核方式相似、导师指导相同的问题,而此次两者学习年限的趋同,则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一现象。
因此,高校要研究如何在学制趋同的情况下,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定位。尤其是在考核上,要考虑到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特点,避免将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成学术型研究生。
最后,要完善弹性学制的相关配套制度,尤其关注学分制和导师指导质量。弹性学制的核心是学分制,学生只要能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即可,无须强制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拿到规定学分。导师是研究生质量的第一把关者,和谐的导学关系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关键,弹性学制下更要强化导师师德师风、主体责任和指导能力建设。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明升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
《明升中国app报》 (2023-08-01 第3版 大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