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力攻坚 绘就生态文明美丽画卷 |
——记青岛科技大学匡少平团队 |
匡少平团队在实验室做实验 唐雯 摄
山东是石油化工大省,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污染场地众多,且土壤污染问题突出。
日前,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匡少平团队申报的项目“典型重点行业土壤污染监测、预警和修复技术集成及装备研发”获批2021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第一批立项,立项经费1932万元。项目的实施,将为黄河三角洲土壤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提高土壤和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瞄准方向 久久为功
早在2001年,匡少平来到青岛科技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油田的含油污泥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企业一筹莫展,同时还要面临当地环保部门的巨额罚款,于是他主动联系油田,开始了固废污染控制与土壤修复的相关研究工作。
2004年,匡少平进入清华大学环境app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中原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投入到了含油污泥资源化的研究工作中。“油污坑池中危废存量巨大的油泥,现场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全国各大油田含油污泥年产量300万吨以上,历史遗留下来的含油污泥达数千万吨,严重制约油田的发展。环保强制标准要求油泥零排放,不许落地,不许回注,急需解决方案。”他说。
从此,匡少平瞄准生态修复方向,潜心开展油泥污染土壤生态效应及修复研究,相继获批国家863计划立项1项、国家自然app基金3项、山东省科技研发计划2项,荣获明升中国石油与明升手机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等,这些为获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变废为宝 修复生态
日趋严峻的污染形势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政府对污染防治的重视度也不断提高。“一系列的政策出台让我们在工作和研究中有了抓手,特别是近两年,国家政策日新月异,生态环境部的网站几天不看就可能错过新的信息。”匡少平团队成员孙玉焕说。
除了紧跟国家政策,匡少平团队多年来一直深入油田一线开展app研究。“我们经常要跑现场,黏糊糊的黑色油泥在露天环境中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团队成员吴占超说。
为了将油泥“变废为宝”,团队经过多年攻坚,成功开发了油泥制备橡胶填充剂、再生填充胶和改性沥青等三代技术;其中油泥制备再生填充胶技术在胜利油田某采油厂应用转化,目前已处理油泥11万余吨,生产再生填充胶3.8万吨,开发的产品被广泛应用到停车定位器、减速带等路政系列中,不仅大量消耗了油泥,为油田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将油泥变为产品的一部分,解决了含油污泥中残余石油去除和去除后尾渣处理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为油田油泥全成分综合利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成套技术方案。
协同创新 携手攻关
“目前,我国存在土壤污染来源不明,风险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滞后、重点企业污染自动监控预警体系薄弱、修复材料与技术单一等问题,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土壤污染监测、预警和修复技术体系,开发成套装备并进行工程示范。”匡少平说。
针对以上问题,匡少平团队此次牵头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研发团队,多维度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本项目汇集了青岛科技大学、南开大学、明升中国矿业大学、山东拓普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中化环境修复(上海)有限公司等5家从事重点行业场地污染与防控研究的单位,依托合作单位的21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类平台、33项相关项目和40余项相关专利授权协同开展科研攻关,形成“源解析、在线实时监测、协同修复技术、工程示范”为一体的生态修复集成化路线。
匡少平介绍,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有望提出山东省典型重点行业场地土壤优先控制污染物清单,开发污染土壤修复一体化装备,开展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预警技术体系和场地修复技术体系,为山东省重点行业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与修复提供技术和注册支持,为场地污染防治与安全利用提供支撑,带动我国污染修复这一年轻行业的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取得可观的社会效益,提高国内外竞争力。
匡少平算了个账:集成的修复技术与装备预期可以修复油泥污染土地500亩/(套·年),成果转化后预期三年可投放市场十余套,修复土地5000亩。正常运转后,一体化立体监测网与场地监管系统与装备将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8亿元以上,土壤污染修复一体化装备的预期经济效益为4000万/(套·年)。项目成果还将为政府与企业提供监管服务,产生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