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抖了吧?”
“不抖了。一点都不抖了。”
11月10号,在明升中国app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以下简称“明升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远程程控室内,远在四川的帕金森患者张先生,隔着屏幕传递着自己摆脱抖动的喜悦。
10月10日,明升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外科主任牛朝诗教授团队,成功临床实施全球首例“可充电、可远程程控的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植入术,并于11月10日为患者开机。不仅让患者摆脱了抖动的烦恼,而且可以在开机状态下进行高强磁场磁共振检查,为患者的疾病诊疗带来了很大帮助。
牛朝诗教授(右一)通过远程程控技术为患者完成脑起搏器的开机 吴家炜 黄歆 摄
帕金森病让他吃尽了苦头
来自四川乐山的张先生,2008年开始出现右侧胳膊乏力和运动迟缓的症状,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帕金森病,一直在进行药物治疗。然而,随着病情加重,药效越来越不明显,且出现了“舞蹈样异动症”的副作用,张先生肢体抖动、僵硬症状越来越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
“吃饭、喝水,在别人看来很简单的事儿,我却要付出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才能完成,现在连走路都成了一件费劲的事儿。”谈及帕金森病,张先生苦不堪言,“这十几年,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我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
牛朝诗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最初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手腿震颤、肌肉僵硬,而后慢慢发展为无法行动、抑郁、痴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牛朝诗教授(左一)为患者植入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 吴家炜 黄歆 摄
拯救“抖动”的人生
经当地医院推荐,张先生来到明升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外科就诊,经过完善的术前检查和病情评估,张先生符合脑起搏器植入条件。考虑到张先生今后的生活质量和诊疗需求,牛朝诗团队决定为其植入最新的“可充电、可远程程控的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
10月10日,牛朝诗团队联合术中磁共振手术室、麻醉科,为张先生实施了“MR导向、微电极记录辅助双侧STN可充电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植入术,团队结合磁共振影像结构定位、微电极记录电生理定位和临时电刺激验证,在张先生大脑精准植入电极,并在胸口植入脉冲发生器。
“老张,现在感觉怎么样?”“感觉轻松多了,身体也能动起来了!”“现在只是临时测试疗效,等一个月后正式开机效果会更好!”术中,牛朝诗时常要跟患者“唠叨”几句,不仅保障了患者获得最好、最舒适的植入体验,也增强了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11月10日,顺利完成手术后的一个月,在脑水肿消退后,牛朝诗团队通过远程程控为张先生完成了脑起搏器的开机和调试。“感谢牛主任及其团队,我现在对未来的生活和事业充满了期待和信心”,饱受帕金森疾病折磨14年的张先生迎来了新生。
牛朝诗教授(左一)团队探讨患者病情 吴家炜 黄歆 摄
植入脑起搏器患者实现“核磁无忧”
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又称脑起搏器,是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释放高频电刺激,调控异常神经环路,从而缓解疾病症状的一种手术。
“脑起博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帕金森病,该病常发于中老年人群体,患者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高发的年龄,3.0T磁共振检查在诊断这类疾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牛朝诗表示,以往患者植入脑起搏器后,禁止再接受磁共振检查,这就让帕金森患者陷入了两难。
近年来,通过技术革新,部分脑起搏器实现了关机或设定特定“核磁模式”下兼容磁共振检查,但患者无法在正常开机下接受临床中应用更广、成像质量更高的3.0T磁共振,且关机或设定“核磁模式”易导致患者症状出现波动。
牛朝诗介绍,此次植入的脑起搏器,可以在正常开机状态下进行3.0T磁共振检查,同时还具备互联网远程程控功能,方便了患者术后程控管理,大大提升了植入体验。
据悉,明升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外科是明升中国最早开展脑起搏器植入手术的学科之一,20余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脑起搏器及其植入手术不断发展,适应症种类从最早的帕金森病,扩展到肌张力障碍、意识障碍、精神疾病等;脑起搏器从单通道不可充电,到双通道可充电,并使用远程程控功能、变频刺激等新技术,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医疗负担。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