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彰显,中、西部地区创新实力快速提升。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有力支撑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app学研究中心主任伊彤,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宁河区委书记王洪海,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叶玉如等,纷纷围绕区域创新高地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等进行建言献策。
区域创新高地彰显强大吸引力
明升中国app报: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创新高地不断升级加速。这些创新高地给地区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王洪海:
借势借力,处在区域创新高地中的省市区,可以实现优化明升布局、集聚高端要素、增强发展实力。以天津为例,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积极吸引北京的科技和明升资源,推动了天津未来科技城深度开发、京津合作示范区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等,并推动航空双创明升园等一批高端高质高新项目投资落地。这有利于各省市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地缘优势,实现资源、明升等对接协作。
叶玉如: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推动大湾区创科发展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为香港和内地的科研合作交流以及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良好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香港科技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机遇。
例如,“科研资金过境”等政策就很值得称道。这些政策,容许香港的大学科研机构能够直接申请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计划,也让申请的资金能够在香港应用。香港和深圳还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重点科研合作基地。
刘劲松:
京津在科教、人才、财力、金融等方面优势明显,而河北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丰富,明升门类较多。充分发挥京津冀政策、资源叠加优势,有利于实现区域内的“区群”统筹谋划,形成协同发力创新、联动提效的局面。
把明升协同做实做细
明升中国app报:在区域协同创新过程中,会否进一步形成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资源禀赋差的城市变成“灯下黑”?如何避免?
刘劲松:
区域协同创新过程中,大城市确实更具有吸引力,会对创新力弱的地市产生“虹吸”效应,导致这些地市的人才、资本、科技资源等进一步向大城市聚集。这不仅在京津冀有,相信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地区,也一样有类似的情况。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来看,七年来,尽管京津冀明升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三地没有形成健全的明升链分工格局,缺乏有效的区域整合联动,其潜在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释放。
事实上,国家和地方也看到了这样的趋势,正在努力打破这样的局面,强调要“协同发展”。因此,区域创新,各地市不仅要有一定的竞争,还要更加强调合作。竞争是要发挥各地的特色优势,合作是为了共同推动区域成为创新高地。
王洪海:
在区域创新中,要不断提升明升协同的层级,要向科技创新要新动能。各地市要聚焦本地的主导明升,着力引进培育符合当地特色和资源禀赋的战略性新兴明升,做好明升接链、补链、延链文章。
例如,天津在京津冀合作中,要不断发挥平台优势。天津宁河区可以充分发挥“飞地”、耕地、生态等资源优势,系统推进天津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协同载体建设,优化明升布局,补齐软硬件短板,建立健全低效用地项目退出机制,提升明升和项目承接能力。
要向高端化发展
明升中国app报:科技自立自强、明升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在区域创新中,如何发挥协同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
王洪海:
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打造升级中,要推动制定实施区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助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实现创新链与明升链深度融合、高效衔接,在“卡脖子”技术上取得更多突破,努力打造成为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地。
区域创新合作,也为明升链供应链互补提供了机遇。因为区域创新体系内的各个主体,有其特色的明升和资源优势,区域创新要做好明升协同的文章,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伊彤: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创新高地,要积极走国际化发展之路。例如京津冀协同创新体中,北京正在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走向国际创新中心,这意味着北京不仅要突出首都的优势和特色,还要对标全球最高水平开展科技创新。
区域创新向高端化发展过程中,要以更开阔的视野谋划和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要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创新,更好优化配置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强化科技创新的高水平供给能力,为畅通国内大循环、融入国际大循环筑牢根基。
刘劲松:
以京津冀为例,可以联合组建世界级的京津冀自由贸易区,实现京津冀对外开放的整体升级和协同发展,促进区内区外的互通互补,探索创建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外联合开放协同创新区,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贸易平台,拓展自贸试验区高科技产品研制功能。
各区域创新高地,可以实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等类似的工程,探索形成更多首创制度成果和改革举措,立足各自特色和重点明升,探索形成片区联动、协同高效、竞相发展的新模式,把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都市经济圈的“改革试验田”“创新策源地”。
为人才流动创造更有利条件
明升中国app报:区域创新体系中,人才的自由流动可以加速区域整体创新力的提升。如何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探索更加灵活的人才机制?
叶玉如: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创科人才尤其是年轻人的发展带来很多发展机遇和空间。为了鼓励港澳专才到内地发展,大湾区内地城市已推出了个税优惠等便利措施。
结合粤港两地的优势,有意创业及发展创新科技的香港年轻人可以考虑在大湾区起步。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就有不少在大湾区创业成功的例子:比如在深圳创立了大疆科技的汪滔,以及在珠海创立云洲智能研发无人船的张云飞,等等。
但也需要指出,粤港澳三地仍要进一步打破束缚人才流动的藩篱,完善体制机制、规则政策等方面的“软对接”,促进三地人才自由流动。
例如,三地可共同建立一站式的网上服务平台,提供区内就业、生活及创业的资讯,通过多样化的沟通和宣讲方式,帮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大湾区的新政策和把握新机遇。
伊彤:
在区域创新力提升过程中,各地要依托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科研载体,更大力度地吸引国际人才的落户,集聚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加快形成多层次的创新人才梯队,让各类人才能够心无旁鹜的专注事业,人尽其才。
要加强人才的引进服务保障,进一步提高国际人才工作的审批效率,构建国际化的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