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包万平 来源:明升中国app报 发布时间:2021/1/19 14:39:05
选择字号:
教育学者:后疫情时代校企协同发展亟待推进

 

当前,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深度参与科技、教育协同发展已成为一种新常态,这方面近期最明显的实例便是大量企业参与到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工作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国在后疫情时代,必须重新思考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推进两者的产学协同问题。

产学协同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为原则,共同开展人才培养、app研发等的协作模式,其实质在于校企之间在人才、技术创新要素上的有效整合。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企业与大学的协同发展较为常见,而我国由于各方面机制的约束,企业与大学之间的产学协同推进依然困难重重。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企业与大学的协同并非天然存在,直到上世纪中后期,校企关系才由疏远到亲密,在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密不可分的程度。从本质上说,校企协同主要表现为资源交换。大学和企业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有其各自的稀缺资源,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稀缺资源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珍贵。企业为了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不仅需要从大学获取所需的人力资源,还需充分利用大学的科研优势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在此过程中,企业能够获得知识成果、精神价值、人力资源和社会效益,而大学可以获得部分科研资金、学生产品“营销”、文化输出等,所以大学与企业的协同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这些年来,我国大学与企业通过广泛的互动合作、协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首先,协同处在不稳定状态。目前大学在积极推进与企业等的协同,但由于缺乏长效机制保障,协同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仍处于不深、不广、不稳定的状态。大多属于一般性的参与合作和协助性的介入合作;存在合作项目不少、长期战略协同推进不力的情况;教育供给链和企业需求链不匹配,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协同发展的巨大潜能还没有激发出来。

其次,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在协同的过程中,大学表现出了强烈的协同发展愿望,而企业方面却反应冷淡,在协同互动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配合不够,造成大学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在一些技术集中度比较低的行业及企业,企业与大学的关联性较低,两者之间的协同非常困难。

第三,基于评价体系的不同而造成的协同困难。大学属于学术教育机构,而企业则是市场经济主体,在协同的过程中,因价值不统一而合作受挫的例子举不胜数。如大学科研人员从事的研究项目,研究周期较长、风险难控制,可能数十年都难有科研成果。但企业却讲求效率,它要求短期内出成果、见到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往往对大学的“应用性”成果感兴趣,而对大学教师的“基础性”研究却不以为然等。

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下滑的形势下,实现“明升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跨界融合,是对接新技术、培育新业态、促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深层次解决大学发展瓶颈、创新大学内生动力的源泉。在后疫情时代,推进大学与企业之间的产教协同发展势在必行。

然而,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大学与企业广泛、深层次、持久的互动,仅仅依靠双方协商和动因契合是远远不够的,这中间还需要政府有效的推动。在大学与企业的协同中,政府应该扮演好主导和中介的角色。例如,通过政府的力量进行积极协调,用财税、政策、立法等手段,建立一套促进大学与企业协同的配套制度,如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征收企业的教育税,以推动两者间的协同。另外,政府还可以将大学一些成熟的科研成果推广到企业,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向明升转化,从而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等。

除政府因素外,校企协同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建立优势互补的长效机制。在此过程中,大学和企业都应基于双方长远的利益考虑,将两者的协同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企业应从自身提升人力资本、使用科研成果等方面长远考虑,积极参与大学的人才培养、app研究等,做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明升需求侧的无缝对接。同时,大学也要保持与企业的积极沟通,以自身的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科技开发、人才培养等服务,真正成为企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的支持力量。

换句话说,只有把大学的优势转化为企业的优势,企业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大学提供经费等支持,从而实现大学和企业双方的互惠互利,两者的协同才能长久、稳定。可见,建立大学与企业协同的长效机制,还需要从两者各自的具体工作出发,从具体细节做起。当然,此过程依然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现阶段部分大学学科设置面依然相对狭窄、交叉融合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发展趋势,站在更广阔的视界中整合大学和企业等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是当下协同发展的一个难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在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企业联合机构设立常设性的协调机构,对整合各方面优势进行规划设计,有目标、分阶段地切实推进优势整合。

此外,我们还需要通过推动人事制度、评价体系与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摆脱单位所有制的束缚,真正促成双方人员的自由往来、人才的合理流动,这样才能有效整合人才队伍、汇聚资源优势,形成大学与企业浑然一体的格局,推动双方的协同发展。

(作者系青海师范大学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