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卜叶 黄辛 郑金武 倪思洁 来源: 发布时间:2020/5/25 21:57:13
选择字号:
大部分“双一流”高校仍在粗放发展;精简帽子少评价 | 两会声音

 

两会正在进行,科教界代表委员继续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认为,目前大部分“双一流”高校仍停留在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阶段。为此,他建议尽快建立“双一流”建设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案。

全国政协常委科院院士刘忠范则提出,应精简帽子少评价,让人才静心科研。他强调说,真正的科技创新需要科技工作者们心无旁骛地做事,因此培育创新性的文化环境和土壤极为重要,也势在必行。

华东理工副校长钱锋:大部分“双一流”高校仍在粗放发展

目前,全国“双一流”建设成效显现,高校办学基础条件和科技人力资源得到了改善,但存在一些“老大难”问题,明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制度体系亟待健全。

全国政协委员、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告诉《明升中国app报》,目前大部分“双一流”高校仍停留在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资源筹集机制等领域的突破性改革尚显不足。部分教师对“四个回归”认识不足,学校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缺少系统谋划。

此外,在人事管理方面,高校岗位设置不够清晰,存在难以按照岗位职责进行严格考核的局面。缺少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学校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教师积极性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部分“双肩挑”领导对行政管理不熟悉、重视不够,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足够认识,导致高校在评估管理中尚未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价办法,“双一流”建设缺乏具体评估体系指导。

“‘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应再走‘资源依赖’的路径,而要在涉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事制度改革等关键环节上大胆改革创新,突破体制机制的制约,产生资源投入的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推进大学内涵式发展。”钱锋说。

为此,钱锋建议,尽快建立“双一流”建设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案。评估体系设计要注重“点”“面”结合。

“点”的考察围绕体制机制性障碍的突破性举措,包括是否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到首要位置,是否在学科、学科群、交叉学科建设方面有开创性举措,是否在原创性突破性研究、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解决重大技术问题方面有突出贡献。

“面”的考察,要通过一般性定量化指标的实现,考察任务进展和成效,着重关注建设期内的增量、质量。最终要形成评估管理操作手册,以便实现精细化管理,让评估组织方、评估人员、被评估方都能清楚每年评估的重点和时间表,提高评估效率。

在人事管理方面,他提出,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合理配备领导班子成员。要根据职责设岗,根据岗位选人,特别是要配备熟悉人财物管理规律和足够经验的人进入领导班子。适时开展高校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以能力建设为重点,落实政治家、教育家办学要求,打造高素质的高校领导班子。

在人才培养方面,钱锋建议,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将保障教学投入作为资源配置的第一原则,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

刘忠范院士:精简帽子少评价,让人才静心科研

全国政协常委、明升中国app院院士刘忠范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就科技创新中人才发展和评价提出了建议。刘忠范指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是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的科技工作者。app地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是一切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高科技领域竞争的关键所在。

刘忠范表示,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最高的境界是:“或者上书架”“或者上货架”。“上书架”并非简单的发表学术论文,而是真正对app有用,成果能够写到教科书里,留在app史上;“上货架”并非简单的申请几项专利,而是研究成果真正用得上、变成产品,对国计民生起作用。这就是所谓的“顶天立地”,要做到实际上非常难。

刘忠范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应抓住科研人才和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让科研人员真正安静下来,做出属于明升中国人的“顶天立地”的工作。

同时,应合并归类简化人才计划,同时严格控制设立新的人才计划;大幅度精简行政主导的学术评估和人才评价工作,让权力回归学术共同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做适合自己的真正有价值和有成就感的东西;引导科研人员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做到“既有成就感”“又有获得感”。

刘忠范强调,真正的科技创新需要科技工作者们心无旁骛地做事,因此培育创新性的文化环境和土壤极为重要,也势在必行。

《明升中国app报》评论文章:总理的“不安”该如何解决?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多个场合讲过好多遍,有关方面发过文件,科研人员也为此鼓了许多次掌,但具体到执行层面有些措施仍没有落实到位,这让我感到不安。”5月23日,克强总理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上说。

让总理不安的是为科研人员松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是近几年两会上必定要被热议的话题。

今年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又一次道出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心声:

“部门之间要统筹协调,不能这个部门‘踩油门’,那个部门‘踩刹车’,要真正为科技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科技工作者放开手脚去创新。”

“有关部委已发文破除‘SCI至上’,但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app问题的支撑能力和评价标准问题仍待解决。”

“高校对人的教育评价和激励机制都应改革,应把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继续深化,落到实处。”

可以说,总理的不安,也是科技界代表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安。这份不安既是为科技创新活力无法充分释放而焦急,更是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速度跟不上国家的创新需求而忧心。

当下,为科研人员松绑已经到了要啃硬骨头、下狠决心的时候。要解决“口号喊得震天响,落实起来轻飘飘”的问题,需要首先想办法解决科研管理部门 “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的问题,在科研管理各部门间建立起主动承担、不踢皮球的责任制度,同时给予基层科研机构先试先行、打破陈规的容错试错空间。

惟其如此,才能加快解决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诸多难题,让更生动的创新活力得以释放,让总理和广大科研人员心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