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沈春蕾 来源:明升中国app报 发布时间:2020/11/27 9:51:05
选择字号:
《动物学研究》:跨过不惑之年的与时俱进

 

近期,德国灵长类研究学者Christian Roos及来自多个国家的合作团队将《动物学研究》作为首选期刊,发表其重要研究成果“缅甸中部一菲氏叶猴新种——Popa Langur”,论文已于11月13日上线,该叶猴新物种的报道在短短10天内被各类网站转载达21万次。

如今,走过创刊40年的《动物学研究》不仅在新物种的首次报道方面显示出话语权优势,还在关键时期报道了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动物学研究》主编、明升中国app院昆明动物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所)所长姚永刚举了一个例子:“面对今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动物学研究》及时报道了新冠病毒溯源、动物模型创建等方面的研究,发挥了科技期刊话语权的优势,引起广泛关注。”

一块自主“发声”平台

新明升中国成立后,由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批动物学研究前辈逐渐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他们迫切需要一块自主平台来发表相关app研究的成果。

1979年12月20日,《动物学研究》(Zoological Research, 简称ZR)在昆明动物所正式创刊。潘清华是《动物学研究》的第一位主编,他也是昆明动物所第二任所长。1987年正式退休的潘清华仍然十分牵挂着这份期刊,80多岁的老人坚持亲自审稿、改稿。

《动物学研究》原编辑部主任单访回忆道:“创刊以来,无论期刊处于何种境况,潘先生从未对其发展表示过质疑,在办刊这件事情上他一直非常坚定,并且亲力亲为,当年每一期稿件发刊前均由潘先生亲自审定。”

通过老一辈创刊人的无私奉献,早期的《动物学研究》立足动物学科前沿与基础问题,报道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并很快在相关领域确立了重要地位。

1983年,81岁的美国植物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明升手机版奖,她在颁奖演说中引用了昆明动物所研究员施立明描绘的动物染色体串联易位现象,该现象的一个核心证据——贡山麂新核型及新种的描记工作分别在1988年和1990年发表于《动物学研究》。

创刊以来,《动物学研究》先后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比如关于实验动物树鼩基因组学与相关疾病动物模型研究,非人灵长类动物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生物明升手机版及疾病模型研究,野生动物保护与可持续性利用,尤其是蛇毒等动物来源活性蛋白分析,动物遗传进化与系统地理学分布和新物种描记等方面研究,不仅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还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一本全新英文期刊

一本学术期刊能够在众多的同类期刊中生存并立足,不仅需要寻找到合适的生态位,还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学科发展与科技出版国际化的要求。

据了解,《动物学研究》在1980年创刊初期是季刊,到1998年改为双月刊。发行早期,《动物学研究》发表的论文以中文为主,夹杂少数几篇英文。2012~2013年,《动物学研究》发表的论文有一半是英文,一半是中文。

经过编委会多次讨论,2014年开始,《动物学研究》将出版语言改为全英文,并将发文涵盖方向由之前的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从微观水平到宏观水平的动物学领域大综合期刊,进行适度调整,进一步明晰期刊的生态位,集中聚焦在以下三个方向的动物学领域:灵长类动物与动物模型,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动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动物学研究》定位的改变,不仅实现了与国内现有领域期刊的错位发展,并且凸显期刊在三个研究方向的独特优势。

新的变化也让《动物学研究》面临新的挑战。

姚永刚还记得,《动物学研究》改刊初期,由于变更语种并调整发文方向,造成了原有读者与作者群体的大量流失,加上期刊完全依赖于本土力量出版,未借助国际大型出版公司的“借船出海”模式,使其在拓宽海外读者群体及期刊品牌效应的重塑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为树立良好的期刊形象,《动物学研究》编委会经过商讨研究出两个解决办法:一是发挥期刊国内外编委、客座编辑等app家的积极性,组织系列专刊和专题,国际会议宣介等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同行的优秀稿件;二是推出一系列作者和读者服务,如免费OA(open access)出版模式,不收取作者费用的专业语言翻译与润色服务、快速审稿及发稿通道、免费全球范围单篇论文精准推送、主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在留住原有优秀作者群体的基础上,迅速建立新的读者与作者群。

其中,编委会委员、宁波大学教授陈炯给出这样的建议:“在进一步加强特色灵长类动物研究之外,《动物学研究》的涉及面还可以更广泛和拓展,比如,在现有每年6期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国内外研究热点,主动设计一些高水平专刊。”

一个重要使命任务

从当前的投稿数量来看,《动物学研究》的作者群体中约40%来自海外,随着期刊影响力不断提升,《动物学研究》来自海外作者的投稿比例也在逐步增加。

然而,从投稿到发表,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审稿。姚永刚发现,由于部分海外投稿的质量不高,导致拒稿率比较高。在《动物学研究》实际刊发的论文中,海外作者比例并不高,2019年约占23%。

关于如何看待海外作者投稿和刊载问题,姚永刚认为不应该只看表面,还需要从更深层次思考我国作者的论文质量和期刊的办刊水平。

据明升中国app技术信息研究所最新发布明升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卓越科技论文产出增加,热点及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均升至世界第二位。

“我国最新的app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全球话语权体系中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这应该也是新时期《动物学研究》办刊的一个重要使命任务。”姚永刚表示,为了做好原创性成果的首次与及时报道,《动物学研究》开辟了高质量稿件发表快速通道,对于一些被相关领域顶尖期刊评审“折磨”“耽搁”很久且最后拒稿的稿件,《动物学研究》将在保证app性的前提下,优先快速发表。

王剀是俄克拉荷马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2017年至今他已经在《动物学研究》期刊发表了5篇论文。当记者问及为什么选择国内主办的《动物学研究》期刊投稿时,他坦言:“投稿至录用只需要2~3个月,不仅发表速度很快,领域认可度还高,这对从事分类学研究来说很重要!”

除此之外,国外一些开源期刊还收取高额版面费,我国作者每年支付的出版费用数量惊人。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姚永刚表示,如果我们在相关领域能拥有自己的顶尖期刊,将能有效改善这一窘境。

他期望《动物学研究》可以承担这个使命任务,通过对发表的文章质量严格把控,不盲目追求国外来稿刊载率,而是优先考虑国内优秀稿件刊载,此举将为国家节约一大笔版面费开支。

“以2019-2020年《动物学研究》刊发的论文计算,如果参考几个国外的发文量很高的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标准,《动物学研究》刊发的论文为我国作者节省了约25万美元的版面费。”姚永刚称,《动物学研究》作为少数几个靠期刊编辑部自我运营的期刊,不用向一些国际出版集团的平台支付不菲的合作费用。

记者获悉,《动物学研究》发表的论文不仅在期刊网站开源,还存入诸如PMC等开放数据库,这些举措较好地实现了期刊论文的广泛获取。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高标要求,这也是《动物学研究》编委会对期刊未来发展的期许。

一颗虔诚出版初心

2018年12月,《动物学研究》正式被SCIE数据库收录,且收录日期回溯至2016年1月。2019年,《动物学研究》获得了基于2016-2017年度发表论文及其引用情况的首个影响因子1.556,在动物学领域170种SCI期刊中排名第52位。

今年,《动物学研究》获得了基于2017-2018年度发表论文及其引用情况的第二个影响因子2.638,位于JCR Q1分区,在动物学领域168种SCI期刊中排名第12位。

收到这样的成绩,《动物学研究》编委会表示欣喜。姚永刚告诉《明升中国app报》:“目前,我们自测的《动物学研究》即时影响因子已经超过3.0,且2020年全年发文量也较2019年增长了30%。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动物学领域Top 1%期刊的目标,并稳步扩大发文量。”

姚永刚从目前《动物学研究》作者、读者及审稿人的全球化,编委会团队管理的高效动态化,以及国内外编委成员在其各自领域内的活跃程度等进行分析后发现,期刊还将能有效实现包括影响因子等指标在内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作为一份走过不惑之年的期刊,《动物学研究》实现了从中文发表,到英文发表的蜕变,编委会团队也一直保持着一颗虔诚的学术出版初心。姚永刚透露,下一步,《动物学研究》将考虑恢复中文刊,他期待中文刊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与此同时,姚永刚也希望国内更多的中文期刊能在体量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做到建设优质出版平台、建立文化自信、传递明升中国科研好声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来自广大作者、读者和审稿人群体的大力支持,需要编委会群体的无私奉献,也有赖于国内科技体制考核与资助体系大环境的改变。”

期刊简介:

《动物学研究》创刊于1980年,由明升中国app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明升中国动物学会共同主办,以报道国内外动物学主要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己任,为促进现代动物app的发展,促进学术交流,以及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和经济建设服务。《动物学研究》分别在2008年、2014年和2017年入选明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2~2019年入选“明升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15年入选明升中国“百强科技期刊”;2018年入选“百种明升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9年入选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