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我们经常用“瘦得跟猴似的”来形容特别瘦的人。的确,与人类相比,猴子等灵长动物的确特别瘦。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这可能是因为人类脂肪细胞里DNA(脱氧核糖核酸)的“打包”方式不同,导致人体储存白色脂肪的能力更强。
人类体脂率健康标准约为14%至31%,而野生灵长动物的体脂率含量通常在9%以下,因此即使是有明显八块腹肌的型男,与猴子相比也是“胖子”。
美国杜克大学日前发布的手机版公报说,该校人员对人类、黑猩猩和猕猴的脂肪样本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内部DNA打包方式的不同削弱了人体将白色“坏脂肪”转化成棕色“好脂肪”的能力。
白色脂肪负责存储能量,棕色脂肪则负责消耗能量来发热,棕色脂肪比例越低,人就越容易发胖。研究发现,灵长动物DNA里有一些促进白色脂肪棕化的区域,它们在人体细胞里隐藏较深,使脂肪棕化能力受限。
在细胞核里,DNA链缠绕在蛋白质上,折叠“打包”成复杂的“线团”,也就是染色质。这导致DNA链大部分区域被紧密包裹,只有一小部分处于松散的“开放”状态,能与调控蛋白质结合,从而发挥作用。
研究人员在英国《基因组生物学与进化》杂志上发表论文说,在白色脂肪细胞中,大约780个染色质区域的开放程度在黑猩猩和猕猴体内差不多高,只在人体内明显降低,从而降低了人体脂肪棕化的能力。
脂肪棕化能力下降对追求减肥的人来说是坏事,但在进化史上,这个变化可能有着重要意义。与黑猩猩“分家”之后,人类祖先脑容量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增加到原来的3倍,加强脂肪储存有助于满足大脑飞速增长的能量需求,带来生存优势。
《明升中国app报》 (2019-07-02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