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温才妃 来源: 发布时间:2018/6/26 11:43:42
选择字号:
王国栋:以协同创新助力科创人才培养

 

■本报记者 温才妃

早在“双一流”建设方案发布之前,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国栋就十分关注协同创新、科教融合、内涵发展等与人才培养相关的话题。至今,在他的电脑文档中,还保存着不同版本的PPT,里头共有八大要点。“我给校领导讲,给兄弟院校讲,给师生们讲……”王国栋说,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呼吁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在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中走出一条有明升中国特色的道路。

科教融合实现内涵式发展

《明升中国app报》:对比中西方高等教育,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新时代科技创新中的明升中国特色?

王国栋:我们应树立搞科研、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观念。西方国家搞科研多是兴趣驱动,而我国app家立志科研的重要驱动力当是国家发展、社会福利、民生。中科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四个率先”的批示,在“四个率先”的前面,又增加了“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是党和国家对我国科研人员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注重原始创新的重要性。我国科研在长期跟跑的情况下产生了一定依赖性,要从跟跑转向并跑、领跑,更重要的是原始创新。年轻人有无穷的创造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我们在研究制备超强磁性能电工钢的过程中,学生经常提出一些“奇思妙想”,因此我们创造出了比常规工艺更好的效果。

我们在国际合作中还要有竞争意识。过去人们总讲我国高等教育要和西方高等教育对接,其实我们应该在学习他们强项的同时与他们竞争,绝对不能简单地对接。既要学习又要提倡竞争,不竞争到不了领跑的位置。在合作中有竞争意识,有超越意识,才能实现超越。

《明升中国app报》:针对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明升中国特色,我国高校最应该做好什么?

王国栋:高校最紧要的事情是通过科教融合,实现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我看来,要实现内涵式发展,高校必须做一流科研、在一流的科研中培育一流人才,其核心是一流科研、科教融合,从而实现科研育人。内涵式发展鼓励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科研中学会科研,在一流的科研中学会做一流科研。当下,高校的工科教育尽管有一定实验环节,但仍然偏少,而且内容更新太慢。高校应鼓励教师从事一流科研,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进去,在科研中培养学生素质,使其成长为一流人才。

高校必须实现人才评价机制创新,建设一支求真务实的科研和教学队伍。“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是高校协同创新的根本。论文、引用率等都是西方的评价标准,如果我们按这条路走,整个方向就会走偏。要以实际创新绩效、能力、贡献为标准。“干”“真”“实”这三个字最重要。对教师、学生的要求都是“实干、实际、实效”。不看重论文发表在什么杂志上,而是看发表论文的内容和创新的实绩贡献。

工科要特别注重协同创新

《明升中国app报》:作为工科教授,在您看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明升中国特色应着重强调哪一方面?

王国栋:科研与人才培养要注重协同创新。要从四个维度进行协同创新,第一个是产学研用,第二个是学科交叉,第三个是行业协同,第四个是研究—开发—工程—服务一体化。这四个维度协同创新能把各方面资源汇聚起来。

研究—开发—工程—服务是前后接续的创新链。过去的观点是接力论,大学只搞研究与开发,工程、应用则交给企业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到,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app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我的体会是,必须完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明升应用的三级跳,即使是完成了99.9%,也是不合格的。这就要求链条上的不同角色都加入到协同创新中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创新和转化。

《明升中国app报》:协同创新如何在人才培养上发挥作用?

王国栋:实际上,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协同创新。要调动企业团队的动力,鼓励他们不但要在技术上给教授出主意,还要帮助高校培养人才。大学教授是所谓的专家,但企业人员直接面对生产实践,对某些点上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可能比教授了解得更清楚。现场人员的实际经验和知识,对学生、教师都是非常宝贵的。

高校的工程科技教育也会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实现。工程科技是工app生必不可少的本领。这并不是鼓励高校办公司、建工厂,而是希望高校要加强协同创新。高校在成果转化中,通过与企业合作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让学生从中了解方案可行与否、生产应用可行与否等,将来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就会有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些想法会比较切合实际,比较周全,少走弯路,对于创新、应用、转化都有帮助。

推进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

《明升中国app报》:未来的高等教育,您认为应着重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素质?

王国栋:我们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当包括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而信息化、智能化素养也将是对未来人才能力、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

所谓“融通”,“通”是指互联互通。未来世界是数字化的世界,未来的教育也必须和数据说话。教育要利用互联网条件,利用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将原来看不到、摸不着的规律,通过互联网在高校中更本质地再现出来。高校通过学科交叉引导学生学习信息化、智能化知识,培养信息化、智能化素养,将对人才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明升中国app报》:具体而言,信息化、智能化在高校中该如何实现?

王国栋:今天的工厂已经逐步实现数字化、无人化,并向智能化发展。如果仍然按从前的模式组织教学,例如组织实习,恐怕不行了。对此,我建议,首先,高校应当建设一个集管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这个平台与相关企业联网互通,所需的生产过程信息由企业提供,由高校师生开发VR/AR/AI软件,实现生产数据的可视化。不仅能在教室中再现企业中也看不到的真实场景,还能通过分析软件掌握诸如高炉、转炉等明升手机反应器和连铸坯、轧件等工件内部的物理、明升手机变化规律,给学生提供更本质、更真实、更精确的认识。

其次,高校还要针对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案,建设准工业化基地。这些基地除了建设规模不及现场之外,物理实体结构、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和处理均与企业一样,甚至比企业更好。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可以方便地、十分接近实际地进行研究创造。当然,师生可以开发VR/AR/AI软件,对测取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则可以得到规律性的研究结果。利用这种规模、这种方式得到的结果,极易为企业信服和接受,从而转换为工业规模可应用的成果。

这样做,学生实验就不是在实验室里摆弄小瓶小罐,而是在接近大工业规模做实验,开展研究,实验结果可信、可用、可推广到真正的大工业生产中去。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优势在于不限地域、不限专业,大数据平台不只是适应于一个专业或一所高校,也适用于其他专业和其他高校。

未来的工科教育将在大平台上实现科研、教学、实验、实习等,将是一个产教融合、科研育人、内涵发展的教学改革的利器,我对此深表期待。

《明升中国app报》 (2018-06-26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