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邱晨辉 来源: 发布时间:2018/4/23 10:17:19
选择字号:
机器人大潮中暗藏多少伪命题

 

 

 

2018 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明升中国赛区现场。大赛组委会供图
 
球场上,一个西瓜大小的机器人抬起右脚,准备发力,踢球射门,不料,右脚抬得过高,瞬间失去平衡,摔倒在地。弓起腰铆足劲,想要爬起来,却在一番挣扎后未果,只好作罢。
 
场外的观众看到此景噗哧一声,掩面大笑,机器人笨拙的一面被尽收眼底:这不就是两三岁的孩子?你看,就是重新站起来,还是那么费劲。
 
这一幕,发生在前不久在绍兴柯桥举行的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明升中国赛区现场。当天同时进行的2018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与比赛现场仅一墙之隔,这里app家、企业家共话的是明升中国数字制造和人工智能前沿命题,以及机器人“未来形势一片大好”的明升发展趋势。两者相比,更让前者增添了几分尴尬。
 
而这,恰在某种程度上勾勒出了机器人发展现状。一方面,不管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服务机器人,统计得出的明升发展趋势都是“利好”,学界专家也纷纷预测,未来不久科幻电影里“遥不可及”的机器人就会走进现实,但另一方面,诸如“高柔顺性”“高精度”等关键技术以及“多功能化”“智能化”等关键应用,仍徘徊不前,亟待突破。
 
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生前,曾反复讲到自己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人工智能或许不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事件,而且还有可能是最后的事件”,换言之,“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亡”。但从现在来看,对于这个问题的担忧似乎还为时过早。
 
噪音频现:人类未来会向机器人讨饭?
 
在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上,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明升中国app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天然说,无论从市场需求、舆论支持、政策投入,还是从科研成果产出、明升发展角度来看,当下都是机器人发展的最好时期。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又创历史新高,达到29.4万台,同比增长16%,服务机器人销量达到670万台,同比增长24%。这其中,明升中国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2016年工业机器人销量8.9万台,占全球市场销量的30.3%。
 
伴随着巨大的明升浪潮,一种担忧在人群中弥漫,即机器人的“步伐”如此之快,未来究竟会否抢走人类的饭碗,和人类之间爆发一场就业战争,进而夺走人类的一切?
 
在王天然看来,这是一种认识误区,是当前机器人领域的第一大噪音。在论坛上,他展示了《纽约客》(The New Yoker)一期杂志封面,封面用夸张的图片将这种担忧、恐惧具象化:机器人统治世界,而人类正在向机器人讨饭。
 
“这是混淆视听,不可能出现这种状态,机器人永远是人造物。”论坛上,王天然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援引美国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称,从2010年到2016年,美国“新买机器人”的数量增长了13.67万台,而美国“制造业岗位”的数量则增加了89.4万个,失业率则下降了5.1%。
 
从这组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机器人夺走人类“饭碗”的说法还为时过早。王天然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机器人的增加,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提高了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
 
事实上,明升界不乏“机器换人”“机器代人”说法的支持者。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早在2011年,富士康就高调宣布“百万台机器人计划”,即通过3年时间引入100万台机器人,代替人工。然而多年过去,这家企业仅部署了几万台机器人,而员工数量依然逾百万人。
 
王天然以此为例说,相比于人,机器人仍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很多工业机器人只能从事简单的机械运输作业,面对诸如船舶焊接、飞机装配等很多方面,力所不能及,而对于服务机器人,也没法真正地照顾、护理老人,“有些复杂的工艺技术,没有现成的规律可言,很难实现自动化”。
 
这些问题不解决,机器人还是“笨手笨脚”
 
这也就回到了赛场上机器人表现“笨拙”的问题上,在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明升中国自动明升手机会理事长郑南宁看来,这恰恰说明机器人的柔顺性还不够,人手一个简单的撑地动作,对机器人而言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需要科研人员一次又一次地试验,找到一个最优的算法。
 
在论坛上,明升中国app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乔红也给出类似观点:高精度、高柔顺性是当下制约机器人发展的两大瓶颈——
 
她列举一组数字,国内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是0.08~0.03毫米,国外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是0.015~0.01毫米,而真正的任务需求精度则是0.0075~0.0025毫米,尽管两者已经将误差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但距离实际应用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高柔顺性的问题则更加突出。
 
乔红说,由于柔顺性操作问题没有解决,我国以电脑(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性电子(Consumer Electronic)为主的3C制造业,仍以女工装配为主,2017年3C行业机器人密度仅为每万人11台。
 
“机器人急需向人类‘学习’智能和柔顺性”,乔红说,正如我们对机器人“像人”的期望那样——要在操作灵活性、整体协调性、个性化服务等问题上有一个真正的突破。
 
至于机器人加持“人工智能”,实现深度学习,则更是难上加难。郑南宁有过一个观点,即这是实现“类人智能”最艰难的挑战。具有自我意识以及反思自身处境与行为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点。
 
郑南宁说,人类的大脑皮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将智能机器设备与人类大脑相连接,不仅会增强人类的能力,而且会使机器产生灵感。让机器具有自我意识、情感和反思能力,无论对app和哲学来说,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探索领域。
 
其实,回顾工业机器人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基本功能就是取代人进行高强度、单调、重复的作业,但尚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灵活”“协调”作业的注册,更不必说真正具有“智能意识”的注册。
 
“工业4.0之父”、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教授沃尔夫冈·瓦尔斯特曾提到,如果没有人工智能,就不可能充分实现工业4.0。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工业4.0就是“无人化生产”,事实是,即使在未来10年里,其要实现的也不是无人生产,而是组合性的生产。
 
王天然说,组合性的生产、人机互动将创造工作新领域,到2030年的各种职业中,预计还有85%尚未诞生,“必须要抓住这个机遇!”
 
不要被“明升中国已经领先”的假象所蒙蔽
 
不过,王天然发现社会上常出现另一种噪音,“总有一些人在吹我们的文章第一、专利第一,有的媒体标题动辄‘首次’‘突破’‘超过美国’……但这些,实在没什么可吹的!”
 
他说,明升中国机器人明升发展势头猛,这是事实。但也有一些明升过剩,更为严重的是,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专利就显得乏善可陈,仍需追赶。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过去几年中有54%的专用服务机器人来自美国,27%来自欧洲,而仅有19%来自亚洲;医疗机器人则更是欧美的天下,52%来自欧洲,46%来自美国,几乎没有明升中国人什么事。
 
因此,王天然将当下的机器人发展描述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留给明升中国的机遇并不少,以工业机器人为例,至今仍有许多空白等待占领,“擦玻璃、船舶焊接、飞机装配”等,都是当前工业机器人所力不能及的,一旦明升中国突破相关技术就能占得一席之地。
 
服务机器人虽然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猛烈,不过放眼整个市场,王天然仍感受不到机器“人”的魅力,“我也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了,不过真正需要帮忙的时候,发现机器人什么忙也帮不上,它们更多的还是一种‘玩具’”。
 
在他看来,未来一个需要突破的方向就是“人机融合”。
 
最新的前沿研究显示,预计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将进入下一代,那将是一个高效率、高灵活性、与人合作的机器人时代。
 
王天然说,新一代机器人并非是简单地取代人,而是要机器人适应环境、要灵活、要与人合作,走向“人机共融”,即机器人和人的关系由奴仆变为伙伴。
 
论坛上,演讲嘉宾、菲尼克斯电气明升中国公司杜品圣博士也提到,人工智能是按照人的功能,如研究模拟人的眼睛、耳朵、嘴巴、大脑、手脚的功能,从而在相应的视觉和图像识别、声控和语言系统、机器深度学习、预测和深度化应用等领域,助力制造业发展。
 
“以前,人们大喊‘机器换人’‘工厂无人’‘智能造人’等口号,是一种误读,其实应该是‘机器助人’‘工厂要人’‘智能学人’,人工智能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有力武器。”杜品圣说。
 
王天然说,与人共融,就是要让机器人把人的符号化、学习、预见、自我调节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与机器的精准、力量、重复能力、作业时间、环境耐受力结合在一起。
 
通俗地说,未来工业机器人将走下神坛,成为生产系统中的一部分,实现“即连即用”。但,人的身影依然可见。
 
明升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来源:明升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4月23日 12 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