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升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发布 |
手机版建议:儿童青少年须增加中高强度运动 |
|
■本报记者 袁一雪
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进行至少累计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每日屏幕时间限制在2小时内,鼓励儿童青少年更多地动起来。
1月30日,国内首部《明升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上海发布。该《指南》对国内近10万名中小学学生的调查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却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而即使有的学生达到了上述推荐的活动量,但若有久坐行为,依然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运动习惯难保持
学习班、兴趣班……各种课外班让孩子和大人都颇感疲惫,但不报名又怕被这个既看重分数又兼顾多才的时代所抛弃,而体育运动几乎沦落为“配角”。一项自1985年至2005年的《明升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这20年中,我国7至18岁儿童和青少年肥胖、超重的检出率不断增加,其他体质健康指标如速度、力量和耐力也存在明显下降趋势。
在2014年的《明升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虽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而且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
调查显示,“20%以上被调查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和微胖”。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
“如果仅通过肺活量、肌肉力量等数据衡量儿童和青少年体质是否达标,并不app。教授运动技能是增强体质的关键。”陈佩杰表示。
事实上,不仅是儿童,成年人也如此,没有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养成无从谈起。“如果可以掌握一项运动技能,那么保持运动,养成习惯就比较容易。”陈佩杰说。
至少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党的十九大手机版中提到:“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尤其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其中,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明升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到,到2030年,要坚持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参与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要达到3次以上。
这并非第一次提出青少年要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早在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曾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上海市在2012年就开展了‘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陈佩杰说,“这意味着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设计以培养兴趣为主,初中生体育教学设计则以多个运动项目、多样运动技能和多种练习方法为主,高中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某一项体育运动作为方向,进一步掌握。”
为了评估专项运动的水平,上海市体育学院还制定了一套运动技能1~9等级评定标准,囊括了足球、篮球、排球、兵乓球、游泳以及武术等项目。“与专项运动员标准不同,基本上达到运动技能等级三级就可以视为达标。”陈佩杰补充道。
当然,每项运动标准不同,以足球为例,2016年7月颁布的《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将标准分为五级,从球感、运球、踢球、身体素质和比赛能力五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足球技能水平。在第三级中,包括的项目有行进颠球、绕杆运球、运球踢准、绕杆跑和小场地比赛五项,各项权重从10%到35%不等。
坚持运动从现在开始
“运动习惯的保持可以减缓衰老,如果老年人能养成运动习惯,保持自理能力,那么不仅减少家庭生活负担,还能减少社会养老负担。”陈佩杰说。
而且,运动习惯与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存在正向相关关系。2009年,上海市从2200多名五年级学生中开展调查发现,中等强度和低强度运动的频率均与学业成绩存在正向相关关系;2014年,另一项在上海市1.7万多名小学生中开展的调查发现,与每天参加1到2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学生相比,活动时间低于1小时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前者的1.37倍。
“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如果他们从现在就保持运动,才能真正实现健康明升中国。”陈佩杰说,“有了更广大的运动群体,我国才能更好地发展体育明升。”
《明升中国app报》 (2018-02-09 第3版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