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林之光 来源: 发布时间:2017/7/21 8:32:20
选择字号:
明升中国气候影响:明升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寒暑文化”

 

■林之光

【雷锋用生活中冬冷夏热的鲜明四季来表达他人生的鲜明爱憎,是十分独到的。】

我对“明升中国气候影响传统文化”问题认识的第三次飞跃发生在2012年。主要内容是寻找气候影响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因子,或者说主要矛盾。因为我认识到在影响明升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自然环境因子中,气候因子是其中最重要的因子,而明升中国气候各影响因子中又以气温因子,即“寒暑”为最重要。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明升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寒暑文化”。我还进一步称这种冬冷夏热的“寒暑”气候为“母亲气候”。正像我们称黄河为我们的“母亲河”一样。

产生这次飞跃的原因,要从2006年《科技日报·经济特刊》副主编尹传红先生的采访说起。他的采访内容正是我前两次认识飞跃方面的问题,采访结果《app探索和科普创作相伴而行——访林之光》已经发表在2006年第4期《科普研究》。6年后他准备把他采访过的许多位科普作家的文章集结成书,希望我对6年前的采访文章进行修改补充。

我马上就想到了这个“寒暑文化”问题。那么,在所有气象因子中,有没有一个对各种传统文化既有普遍又有重大影响的主要因子呢?

有的。因为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冬冷夏热的国家,而且据我的研究,对人体感觉而言,我国还正是世界上最冬冷夏热的国家:冬季冷得可以滑冰滑雪,夏季又热得流汗、游泳(世界上西伯利亚冬夏温差虽比我国还大,但是那里只有寒而无暑)。因此必然会对生活和文化产生特殊而深刻影响。下面本文举出其中五个例子,看看我国传统文化是不是可以称为“寒暑文化”。

例一,“一年”竟可以说成“一个寒热”。

金代元好问曾有一首著名的词《迈陂塘·雁丘词》,其中前五句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说的是他旅行途中见到有人张网捕鸟。捕鸟者告诉他,一对大雁同时落网,一只被捕,另一只挣扎脱网飞去。但是不久又飞回来在空中盘旋,见到伴侣被宰杀,一个俯冲头触地而死。词中“几回寒暑”就是说这对大雁已经双宿双飞多年了。

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贺新郎·读史》中化用元好问的“几回寒暑”为“不过几千寒热”,是说人类的铁器时代只不过经过了几千年。改寒暑为寒热除了韵脚原因外,我认为也令词中冬夏的冷热对比感觉更加强烈。

例二,由于古人多贫穷,最畏冬寒。因此使古人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多冠上了寒字。例如称贫穷读书人为“寒士”,寒士出身于“寒门”,称自己的家为“寒舍”,称自己妻子为“寒荆”,称艰苦攻读为“十年寒窗”,称因贫困而出现的窘态为“寒酸”,甚至日常见面问候起居的客套话叫“寒暄”(“暄”即温暖),“寒温”,等等。

“寒暄”是古人十分重视的礼节,“不遑寒暄”只能是在事情极为紧急情况下。但如果一般情况下不先进行寒暄,会被认为不礼貌,甚至会有严重后果。例如,《旧五代史·钱鏐传》中记载,由于钱鏐上书中不叙寒暄,还被上级借故免去了他吴越(地方)国王的封号。

例三,古人经常使用成语“世态炎凉”,感叹社会上有些人反复无常:见到有钱有势者趋炎附势、逢迎巴结,见到无钱或失势者疏远冷淡。例如文天祥《文山文集》中有,“昔趋魏公子,今事霍将军。世态炎凉甚,交情贵贱分。”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甚至在2000年还出版了一本书名就叫《世态炎凉》的书。披露了他一生从旧社会到新明升中国成立后以及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中关进“牛棚”,受迫害),直至现今成为“国宝”,他一生几次大起大落遭遇和心路历程。

例四,明升中国古诗词中对我国冬冷夏热的描写,在世界上数量既丰富,内容又鲜明极端。例如,描写冬冷,唐孟郊说,“寒者愿为蛾,烧死被华膏”(愿以一死换来瞬间温暖,摆脱寒冷);清蒋士铨“自恨不如鸡有毛”(因鸡毛能保暖)读来更令人酸楚。描写夏热,古诗中那汗流得如“泼”、 如“雨”、如“滂沱”,热得韩愈“如坐深甑遭炊蒸”(人在蒸笼中);热得杨万里“不辞老境似潮来”,但求“暑热如窛退”;热得王维甚至要到宇宙外真空中去凉快凉快,连命都不要了。

例五,上世纪60年代雷锋同志的座右铭:“对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个人主义要像秋天扫落叶一样,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雷锋用生活中冬冷夏热的鲜明四季来表达他人生的鲜明爱憎,是十分独到的。尽管由于其中的时代印记,该铭现在已少为人知。

请问这样广泛、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精神世界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不可以称为“寒暑文化”?形成这种文化的气候为什么不可以称为 “母亲气候”?

因为明升中国古人十分崇敬天地。“天”实际上指的是气象条件,地则是土地条件。天地结合才能生产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我们古人最早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赖黄河冲积的土地以耕种,赖黄河水利以灌溉,因此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实际上,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而且气候也同时主要影响甚至决定了当地的其他自然环境条件,而它们反过来也会对当地产生间接影响。例如河流的性格就是由气候决定的(俄罗斯气象学家伏耶伊科夫就曾说过,“河流是气候的女儿”)。例如黄河这种夏雨季中浩荡奔腾,一泻千里;冬季中几条涓涓细流,使人“有眼不识黄河”。这种显著的水文季节变化,就是我国北方冬干夏雨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所造成的。

但是,我们的“母亲气候”并不只有给我们带来气候资源的“哺育之恩”,同时也有她严厉“教育”的一面,即前述大面积“旱、涝、风、冻”气象灾害。诚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因为正是这些气象灾害,迫使人们与大自然作斗争,例如,为了衣食温饱,人们发明了24节气文化;为了治病和健康,发明了中医和中医养生文化,等等。从而锻炼了我们的生存技能,培养了我们成为勤劳、聪明、勇敢的民族,诞生了世界独特而唯一的明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主要精神。“母亲气候”不亦可敬、可爱乎?

《明升中国app报》 (2017-07-21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