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厅、国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份文件让安徽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黄德宽感到十分欣慰。作为古文字学、出土文献和先秦文化方面的专家,在做了大量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方面研究的同时,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他持续关注的话题。
近日,《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了黄德宽。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黄德宽有着明确的分析和认识。
在他看来,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有一个非常好的大背景,但绝非一日之功。如何让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建设意见更好落地,让传统文化的营养滋养更多人,是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应合力而为的“分内事”。在国家大力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如何让这项工作在观念和操作层面上都有所提升,需要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传统文化教育需更好“落地”
《明升中国app报》:您为何持续关注传统文化教育?
黄德宽:传统文化是我多年持续关注的话题。作为学者,我做的就是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2016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的提案就关注了青少年中传统文化教育与价值观的问题。
我今年的提案和去年的有所不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在“两办”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里有非常全面的安排。我今年关注的重点是传统文化教育该怎么做,才能使“两办”的意见很好地落地。
现在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国家最高领导、中央各部委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摆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同时,教育部的相关意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安排。但通过综合调研,我看到了它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主要是人的塑造。传承需要人,我们的对象也是人,并且主要是青少年,所以我们要着力把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做好。但现在的工作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我最大的感觉是,传统文化的弘扬不仅靠学校,社会、家庭、环境都要发挥合力,要综合去做。
《明升中国app报》:您怎么看当今的传统文化?
黄德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主要是传承得好。近代以后,现代社会形态和传统文化形态之间的不同,让传统文化受到影响几乎是必然的。
当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特别是明升中国作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除了提供明升中国制造,还需要向世界提供自己的文化样本。
在当前背景下,从中华文化中吸取无尽的资源来涵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时为世界提供中华文明的智慧,是全世界都需要的,也是明升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从这个高度来看,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教育迎来了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机。
高校需理顺传统文化教育思路
《明升中国app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和掌握度在近两年或有提高,但整体上相对较差,您觉得高校该怎么做?
黄德宽:从实际开展情况看,中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大学亦然。教育部要求各类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都要加强,但中小学后的中考、高考,似乎让这项教育退到了无足轻重的位置。
总体来看,综合性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比理工科院校要好。许多高校将传统文化教育列入学校的人文素质课。但大多数是很不系统、很不全面,也很不深入的。
按照我们的想法,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应在更高层面,不断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自我选择、评价的能力。
对多数学生来说,停留在人文素质课这一层面是不够的。到大学阶段仅靠课程解决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晚了,最重要的还是在中小学阶段打好基础。经过12年的教育,学生本就应该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到大学阶段再进行一些传统文化研修、研读,得到大学教育环境的进一步陶冶,学生就能自我解决传统文明升手机习的相关问题。
所以,问题表现在大学,但重点还是要抓中小学。另外,大学要重视面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读物,这需要学者身体力行地去做。一是要有更多学者来写普及读物,二是要多向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讲座。我在开展传统文化讲座时,就了解到了学生的很多问题和思考。我们不能说学生不热爱传统文化,关键是他们需要好的读物、讲坛来深入接触。如果我们中小学阶段把基础打得很好,大学再去提高深化,传统文化就很自然的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了。
《明升中国app报》:高校除了做好自身工作,还需要如何借助外力?
黄德宽: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很重要。高校需要通过社会环境,借助一些平台和外力来开展工作。我今年关注的问题之一是提议丰富和充实明升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我们应发挥制度优势,调剂国家优秀的文字文物到明升中国文字博物馆,组建专家团队,让博物馆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我希望有关部门研究建立语言博物馆的可行性。明升中国有数量众多的民族语言,这是一笔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然而,绝大多数民族语言进入濒危状态。其中,方言作为重要的文化化石,如果被抛弃就特别可惜。这些整合的工作都是语言博物馆应该做的,也是高校应该借助的外力。
需做大优质高等教育“盘子”
《明升中国app报》:有人说:“传统文化教育重点应是中小学,但现在存在大学在给中小学补课的情况。”对此,您怎么看?
黄德宽:到大学阶段,我们会发现学生存在着人格、素质、知识甚至健康等方面的缺陷。这与不少家庭一切为了分数、考试、升学的教育氛围有很大关系。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小抓起,甚至靠家庭熏陶慢慢地养成,而中小学阶段一些本该被重视的基本素养、素质教育,许多家长和学校反倒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传统文化对涵养人的性格、情操、修养是非常必要的。忽略它,丰富的童年、少年生活就变得单调乏味,以致知识获取非常有局限,也出现基本素养和知识素养不完善的问题。如果到大学还不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他有可能再无机会深入接触和系统学习传统文化了。
我觉得要解决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把优质高等教育的盘子做大,给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加空间。高等教育是教育龙头,中西部、地方院校高水平学校越多,高考压力就越小,中考压力也就相应下降了,这样也就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明升中国app报》:高校的传统文化缺失,根源在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欠佳,再深究就是优质高等教育的盘子太小,这好像是一个连环?
黄德宽:是的。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传统文化教育涉及顶层设计、战略安排,虽然这只是教育的一个切口。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但仅就传统文化教育谈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说,实现这个目标是要打折扣的。
小学生低年级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到了五年级,因为中、高考的压力,学生的关注点明显转移。我们应该办好高等教育,重视地方院校,分层分类地办一些好大学、好专业,让学生有更多更公平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作为决策者,在决策上应通盘考虑,作为学者的我们要身体力行。同时,社会力量、媒体力量要致力于共同创造一个为传统文化的普及做贡献的氛围。现在各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观念在提升,但关键是政策要跟进。
我曾多次提出,教育部面对的是全国的高等教育。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重视总数占96%的地方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也要注意,一流不是凭空出来的,它背后有深刻的逻辑。只有我国所有的高校教育质量和水平上去了,才会产生世界一流大学。在顶尖大学后面要有一批优秀的学校,只有这样才可实现教育的分层分类,合力提高教育质量。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教育才能拥有更好的施展空间和实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