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李晨阳 王佳雯 来源: 发布时间:2017/6/25 18:25:18
选择字号:
四川茂县垮塌与两次大地震或无直接关系

 

6月24日6时左右,四川阿坝茂县发生特大型山体垮塌,方量巨大的土石将山脚下的叠溪镇新磨村新村组完全覆盖,造成100多人被埋。截至25日下午14时,累计发现10名遇难者遗体,4名遇难者身份已确认,失联人员中已确认15人安全,失联人员减少至93人。

《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得知,此次地震灾害初步可以判定是由降雨引发。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此次垮塌与2008年汶川地震和1933年叠溪地震有关。

持续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山地所)研究员苏立君,是赶赴受灾现场参与救援的专家之一。他告诉记者,根据专家组调查结果,基本可以断定这是一场由降雨诱发的高位远程崩滑碎屑流灾害。由于当地并无重要矿产资源,采矿施工等人为因素与此次灾害关系不大。

“我统计了一下,从这个月月初(2号)到24号,茂县共有15天是降雨天气。其中3天是中雨,其余时间是小雨。”苏立君说。而发生垮塌的24日凌晨,降雨相对较多。

苏立君等人观察了事发现场的地形,发现山顶是一处基岩。在持续降雨入渗岩体的情况下,从最顶端处出现了岩质滑坡。在岩质下方存在一些复杂成因的堆积物,如碎石土等。滑坡触发后,这些处于半坡或山脚的碎石土也被一并推了下来。运动过程中碎石土向两边扩散,因此在山下形成了较大面积的堆积区。

此外,在岩质与堆积区的交界处,有一个收窄的地形趋势,在山体滑坡的过程中起到了阻滑作用。但当土石冲破这个障碍时,就以更大的初始动量喷出来,这也导致灾害后果更加严重。

苏立君看到,滑坡带来的不少泥浆甚至喷溅到了对岸,目测有20多米高,沾染在低处的树木和岩石上。

与两次大地震或无直接关系

茂县紧邻汶川县,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时也是极重灾区。不仅如此, 1933年叠溪镇还曾发生7.5级强烈地震,350多万平方米的叠溪海子就是由于这次大地震而形成。

那么,两次大地震与此次垮塌灾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呢?

明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徐锡伟认为,二者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他指出,茂县所在的龙门山地区有着强烈的隆升构造,地形地貌非常陡峭,本来就具备垮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构造条件。

“不是地震引发了此次垮塌。确切地说,包括两次大地震在内的其他地质灾害,同样也是这种构造强烈隆升的表现形式。”徐锡伟说。

无论是叠溪地震还是汶川地震,都形成了堰塞湖,带来次生灾害的隐患。茂县垮塌发生后,也有专家认为灾害形成了滑坡碎屑流-堰塞湖灾害链,并担忧新形成的堰塞湖会随水量聚集产生溃决风险,危及下游居民明升m88财产安全。

对此,苏立君表示,目前并未发现形成堰塞湖。“从昨天到今天,抢险队员重点把堵江的位置挖通了,当前水位没有升高,基本接近正常水平。”他说。

加强防灾环节是重大挑战

垮塌事故发生突然,损失惨重。对于类似这样的事故,监测预警究竟有多难呢?

苏立君告诉记者,如果垮塌发生之前,山体下方的堆积物、路面、房屋等出现开裂、变形等现象,是会引起相关人员注意,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但如果形变只发生在山上较高处有植被覆盖的地方,就极难被发现。

“其实,减灾工作是一个很长的链条。”中科院院士、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崔鹏说,“当前,我们国家在救灾和灾后重建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在防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指出,我国要全面形成防抗救的减灾全链条,就要尽可能地把减灾工作前移,在防灾这一环节上多做工作。

“从技术层面,深入研究灾害的形成机理和条件,对有可能发生的灾害提前准备一些工程措施;从社会管理层面,做好相应预案,甚至预先组织当地居民搬迁,都有助于做好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更有效地减轻灾害损失。”崔鹏说。

更多阅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