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林之光 来源: 发布时间:2017/6/16 9:42:17
选择字号:
“明升中国气候影响传统文化”系列之一
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的内在联系

 

编者按

专栏作者、81岁的林之光先生认为,自己一生学术研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便是在“气象学与明升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开始了系统研究。自本期起将开启“明升中国气候影响传统文化”系列,记述林之光在此方面研究的5次认识飞跃,把纯气象学范畴扩展到了自然app和社会app交叉领域。

■林之光

我于1959年从南京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央气象局从事科研工作。有幸能一辈子主要从事明升中国气候方面研究工作直至现在(其中仅1991—1994调任《明升中国气象报》总编辑)。

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关于明升中国气候研究的重点有了重大变化,因为我发现明升中国气候不仅影响我国植被、农业和经济建设等物质层面,而且通过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影响到民族文化,即精神层面。因此开始重点研究明升中国气候对明升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把属于自然app的气象学和属于社会app的明升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用气象学知识解释、分析和归纳总结其与明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开创了一片小小的科研新天地。

总结我过去58年的明升中国气候研究工作,共有5次认识上的飞跃,相应我研究明升中国气候对明升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5个层次。

我国位于温带和亚热带纬度,盛行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冬干夏湿,季节变化特别鲜明、极端。原因是因为我国冬夏季节中盛行的是两支方向基本相反的季风气流,它们分别来自北半球寒极西伯利亚内陆(冬季风),和广阔、暖热的太平洋和南海、印度洋(夏季风)。再加上我国幅员十分辽阔,纬度又居中,因此南北方不仅干湿不同,而且雨旱季节类型也大体相反。气候的剧烈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它们共同深刻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一方水土(气候)养一方人”,这就是我国传统文化鲜明区别于世界其他各国的主要原因。

我的第一次认识飞跃发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内容是,在初步掌握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和规律后,进一步认识到,与世界同纬度相比,我国气候兼有大利(丰富气候资源)和大害(大范围重大气象灾害)。它们主要都是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所带来,对立统一地存在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之中。它们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因为大陆性季风气候不是一架机器,它运行正常就是气候资源,运行不正常就会造成大面积重大气象灾害。

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如果用简单8个字,就是“冬冷夏热,冬干夏雨(南方是夏多雨冬少雨)”。这是因为,冬季风从内陆西伯利亚南下,寒冷且干燥;夏季风从南方海洋北上,高温且多雨。我国一切主要气候特点和规律,气候资源和灾害,大都由此而生。

这种大陆性季风气候于我国有什么大利?

主要是,第一,由于我国夏季热量丰富,因此春种秋收的一年生喜热高产粮棉作物分布纬度之北,世界上数一数二。例如,东北几乎全境都可种喜热高产作物水稻、玉米;新疆棉花亩产可高达100公斤,总产量甚至占了全国的一半。而冬冷对它们并无影响。第二,我国雨水大部下在光照和热量最丰富的夏季(雨热同季),水分、热量和光照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好钢用在了刀刃上。相反,同纬西欧地中海周围地区,雨季在冬,夏季是干季。这样,光、热、水资源便都得不到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第三,在世界南北回归线附近的15°~30°纬度带上,由于高空有副热带高压带持久控制,天空云消雨散,凡大陆久之都成为了沙漠(称为“回归沙漠带”),例如北半球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大沙漠,南半球澳大利亚大沙漠,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等(南北美洲由于该纬度上陆地宽度较窄,没有形成沙漠但仍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唯独我国南方和相邻的南亚地区,由于夏季风送雨,硬是在这沙漠带纬度大陆上,制造出了一个“大绿洲”。大陆性季风气候之利我国,可谓大矣。

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大害,主要可归纳为“旱、涝、风、冻”四个字。我国大范围旱涝主要是由于夏季风雨带在大陆上季节性南北进退移动不正常所造成。冻,是冬季风即冷空气南下造成的低温和冷害,如东北夏季低温冷害;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春秋季低温(早晚霜冻、早稻烂秧、晚稻寒露风),华南冬季热带作物的寒害等。较大面积风灾则主要是与冬季风有关的寒潮大风,以及与夏季风有关的台风等造成的。所以说,正是给我们带来了丰富气候资源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也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下面具体举出两例我国大范围气象灾害。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冬季风造成的霜冻灾害的。1953年4月10—12日,华北地区冬小麦刚刚拔节(不耐0℃低温),一场特强冷空气(冬季风)南下,最低气温普遍降到零下1℃~3℃,局部零下3℃~5℃。大范围霜冻使当年仅冬小麦一种作物就减产50亿斤,严重影响了当时国家粮食供应。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同年8月1日签署命令,把气象部门从军队(军委气象局)转建政务院(国务院),成立中央气象局。天气预报开始向社会公开发布,同时为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服务。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夏季风异常造成旱涝的。例如,在正常年份,北上的夏季风雨带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在江淮、江南地区停留,形成当地梅雨季节;7月中旬雨带开始北上华北、东北,江淮、江南便进入一年一度的伏旱季节。但1931年,夏季风雨带北上过程中反常地长期停滞江淮、江南,梅雨期特长,淹没农田5000多万亩,武汉被淹3个月之久,共死亡14.5万人,灾民2800多万人。相反,1959年梅雨期特短(空梅),江淮、江南地区出现几十年不见的大范围严重干旱,也使我国粮食严重减产。

实际上,我的这次认识飞跃是有原因促使的。这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从文献中查到,上世纪40年代,国际上地理决定论者正是以冬冷夏热使人不适为由,把我国划为“最多二等强国”。这个结论深深刺伤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把它视为“国耻”。但我找遍文献,又找不到正面批判它们的论文或书籍。最多只说到冬冷夏热气候“可以振奋吾民族之精神”。于是我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漫长思索。

事情转机发生在1963年初,我写了一篇1300多字的文章,题目叫《谈谈我国的严冬》发表在《人民日报》1963年1月19日。写这个题目必然要讲到冬冷的许多不利,可是特别是在当时情况下,又不能全讲不利。心想,即使一时找不到直接的有利,也要找些间接有利。因为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严冬也应该有它有利的一面。于是,在文章的最后写了这么一段话:“应该怎样来全面评价冬季风呢?我们知道,在夏季里,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造成的是偏南的夏季风。冬季风虽然缩短了我国农作物的生长期,使喜热作物分布区南移,但从海洋上来的夏季风,却给作物在旺盛的生长季节带来大量的雨水,使我国的大部地区成了富饶的米粮之川。”

这样,我就从理论上揭露了地理决定论者孤立、静止、偏面、表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所以他们虽然根据的是app事实,但得出的却是错误的人文结论。

我的这个飞跃认识,使我对我国气候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即建立了冬夏季风之间,和气候资源、气象灾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解释了“(季)风调雨(水)顺”成语的app道理,以及我国农业丰年和灾年所以能无过渡地转化、剧变等的哲学原因。

这一次的认识飞跃,也是以后4次飞跃的基础。

《明升中国app报》 (2017-06-16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