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研究有几‘冷’,研究对象冷、研究环境冷、科研人员少。”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主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青柏说。在西北有很多这样“冷”的科研舞台,正是对科研的热爱和app家的担当,让他们一直坚守在这个舞台。
少年时生活在西宁,读大学在长春,吴青柏和冰川冻土有着不解之缘。1986年,吴青柏来到兰州,到当时的冰川冻土研究所读研究生,第一次接触的野外工作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野外科考,6月中下旬刚踏入工作区,多日的急雨致使河水猛涨,车掉到了河里,他们一行8人只好走着去工作区。在野外工作的4个多月里,他们看不到其他人、马路、树、灯光,吴青柏感慨地说,那时结束野外工作后,回到有灯光的小镇子,都觉得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选择了这个专业,就应该到野外拿第一手资料。”吴青柏表示。
气候变化与冻土关系密切,气候变化会引发诸如草场退化、冻土退化、土地退化等一系列寒旱区的生态安全问题,中科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高艳红介绍说,基于西北地区显著的区域特色和明显的学科优势,在成立陆气实验室后,研究团队发展了适合我国西部复杂地形的高分辨率大气-水文耦合模式,更准确地模拟出了山区水循环模式,并揭示出了青藏高原植被根系对陆面模拟的重要影响,发展了高原浅层植被根系参数化方案。“西部给了我们天然的试验平台和广阔的科研舞台,我热爱这个舞台,热爱西北这片土地。”高艳红说。
基于多年的实地观测和研究,寒旱区水土资源研究室主任赵文智告诉记者,面对西部环境问题,存在一些普遍的认识误区。比如,所有的荒漠都能变成绿洲吗?植树越多是否意味着生态越好?赵文智表示,这些问题正是生态水文学要回答的,生态水文学为干旱区水—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提出了绿洲水热平衡指数,确定了维持绿洲稳定的生态用水的比例,揭示了干旱区山地森林耗水规律及其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的水调控机理、关键技术及应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干旱区绿洲化过程及其可持续的调控技术与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生于1966年的赵文智,把青春献给了西部的科研工作。
穿越“千年冻土”区的青藏铁路与吴青柏渊源颇深,从1987年作为科研人员接触青藏高原,到2000年之后青藏铁路上马,他跟着前辈们到处跑。在铁路修建过程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向原铁道部上交了关于“青藏高原气温上升2.6度,冻土分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的app手机版之后,已完工的铁路路段按照新方案进行了重建,“冷冻路基”得到充分应用,但也导致了四五十亿元的成本增加。不可否认的是,“冷冻路基”技术为维护青藏铁路路基稳定以及后期养护提供了可靠保障。
吴青柏不舍得他的事业。“西部是冻土专业的工作平台,如果我离开了这个工作平台,也许意味着我可能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专业。有些东部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挖人’只为完成指标而不考虑专业,有些app家的科研明升m88被挖断,有时甚至可能挖断了整个学科。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论对个人、对科研、对国家,都是令人惋惜的事情。”他说。
不仅是冻土学科,还有许多像冰冻圈、沙漠、大气等特殊的学科领域,都是以西部为工作平台的,怎样留住人才,如何更好发展这些特殊学科,成为中科院西北研究院首要考虑的问题。据副院长张怀刚介绍,西北研究院将根据工作需要实行骨干研究员延聘到65岁退休的管理办法,拟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年薪制度,还将把2000万元的第一笔增量经费用于增加骨干人员津贴和绩效奖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