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3000多个关于未来技术的畅想齐聚一堂、同台竞技,它们既包括了预测app技术发展趋势的科技预判,也包括“科幻小说”式的科技畅想;既有基于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的原始创新技术,也有多项技术交叉集成有望取得颠覆式应用效果的创新。提案者既有长期从事专业领域研究的老师,也有新进入校的大一学生,虽然部分作品在实现路径上的研究还略显稚嫩,但是参赛师生们充分“头脑风暴”,敢于想、敢于试。
4月24日,该项大赛为优胜作品提案人颁发了奖杯和证书。据悉,从策划到宣传、从征集到评选,历经8个月的精心筹备与组织,大赛共计收到来自校内师生和校外科技爱好者的提案3213个,覆盖先进制造、先进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交叉、基础app等10个专业方向。经过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届的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型号总师等55名高层次知名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的专业评审,共有93项提案进入深化论证阶段。最终,大赛组委会邀请了10名相关行业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对进入决赛的提案进行了综审,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科技查新,按照评审规则共计17项作品方案胜出,并在当天的颁奖典礼上受奖。
辅助阅读智能眼镜:一个外语系女孩的科技畅想
你是否曾因为词汇量不足而忍痛放弃心仪的英文原著或原声电影?你是否曾幻想过“看到的单词全都认识”的美梦?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大二学生阎旭提出了这样一个奇思妙想:通过将在线词典、语料库与眼动技术三者结合,开发一款辅助阅读的智能眼镜。这款“聪明”的眼镜将能自动识别出人们在阅读英文时遇到的词汇障碍,并贴心地显示出它的中文含义。
这款眼镜的外观与普通眼镜无异,只是在镜片上加入了眼球轨迹追踪系统,实时监测读者注视点的变化。只加入简单的眼动追踪,就能察觉读者的心思?阎旭表示,如果读者在某个单词上目光停留时间过长,就说明对单词不熟悉或不认识,这时镜片上的扫描框就会自动定位到该单词并进行识别,同时传输到在线词典或语料库,自动查询单词释义,再投射在镜片上。当注视点继续移动时,镜片上的释义就会消失并恢复原来的状态。整个识别过程的时间远远小于用手机或词典输入单词再查询。
这个创意需求来自于阎旭和她的同学在学习英语时被生词困扰的亲身经历,而发明“识词眼镜”又是受到了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app与工程系吕宝粮教授关于眼动仪的实验课启发。有了需求,又有了工科知识的启发,恰好“源创杯”颠覆性技术创新创意大赛正举办得如火如荼,于是乎,这位来自外国语学院大学二年级的女生在本次大赛的引导下开始了她的构思。为了了解这款产品的潜在市场,她还对各个专业的同学展开了问卷调查。
经过几轮评审,该项目进入到优胜作品行列,大赛组委会特地找到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系吕宝粮教授及张丽清教授作为“智能眼镜”项目的辅导专家。张教授对阎旭进行了一对一指导,为她讲解相关技术发展现状以及项目的优化方案。上海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观察团后续也将安排创业导师,为提案未来的实际性发展提供跟踪性的支持。我们可以想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款“智能识词眼镜”将颠覆当代眼镜市场和电子词典市场呢。
生物质还原二氧化碳:模拟自然,人工改善地球碳循环
看过好莱坞科幻动作电影《未来水世界》的人想必仍旧对电影中地球变成一片汪洋,人类只能在水上生存的故事记忆犹新。近年来,全球人口激增、人类活动频繁,矿物燃料用量的猛增,加之森林植被破坏,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各种气体微粒含量不断增加,造成了温室效应加剧,导致了全球性气候变暖,两极冰川大量消融。有app家预言,未来地球很可能变成一个水球。
与此同时,化石能源枯竭也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障碍,化石燃料不但是能源的载体,也是人类日常所用给化工品的原料,化石能源短缺导致的不仅是能源危机也是化工品短缺的危机。因此探索缓解CO2累积及化石燃料短缺的方法是人类必须解决的问题,环境app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生杨阳在金放鸣教授的指导下提出一种利用生物质水热原位转化二氧化碳的新方法,模拟地质高温高压水热条件,人工再现水热还原CO2有机物的自然现象。同时金放鸣教授的前期研究成果也表面利用生物质原位还原CO2具有可行性。
杨阳说道,其实地球上的碳资源原本是通过空气、水体、矿物和动植物之间的不断转化来保持生态循环平衡的,只是人类文明的飞速进步,导致化石能源消耗速度远远大于生成速度,CO2的排放速度远远大于吸收速度,含碳废弃物成为垃圾累积,地球碳循环失去平衡。然而地质研究表明,地壳中化石燃料的形成速度并不缓慢,在高温高压水热反应场中,有机物转化成化石能源的速度非常快,化石燃料形成缓慢只是因为废物残骸沉降到可反应的地点需要的时间漫长。但在生物质水热还原CO2的体系中,从CO2或生物质转化为化石燃料的时间可以缩短为几小时,而且生物质氧化是放热过程,即生物质还原CO2这一反应不需要外加能量,可以仅利用生物质储存的太阳能就实现高效快速循环碳资源的目标。在未来,当生物质水热氧化还原CO2成为可以全球应用的技术,那么人类生活将进入可以自主调控碳循环的时代。
优胜方案校内评审会议:创新火花与传统思维的激烈碰撞
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创新思想,鼓励更多的老师学生敢想敢试,大赛组委会从参赛作品的定位、到赛事组织模式等都进行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科技竞赛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此次大赛对参赛作品的定位更加强调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颁奖典礼前期,大赛主办单位邀请13名学校相关领域教授对17项优胜方案进行了审议和辅导,诸位专家本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大赛优胜方案的“颠覆性”和“可行性”展开了热烈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颠覆”?“颠覆”的具体指标是什么?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解。有的专家认为颠覆是前所未有的全新概念,有的专家认为也可以是在已有研究工作基础上自主开展创新性的技术提升或进行多学科的交叉集成,可以是用非传统的方式使用现有的技术,使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简单化。
而从评审标准上来说,重点要求评价其概念的新颖性、app思想的原创性及合理性并引导参赛者对技术方案的风险进行一定的识别。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创新,组委会还特别对非共识项目进行了识别,设置了非共识项目允许踢馆进入下一轮的赛制。
本次比赛还设置了跟踪支持的特殊机制,组委会在大赛进行过程以及赛后将分别组织来自国家相关科技管理部门、国家重点行业的专家对大赛作品进行分类引导。目前,来自大赛支持单位的专家在独立于评审程序之外,对大赛作品进行了评议,并从中遴选了5个拟采纳项目进行立项论证。此外,大赛协办单位-上海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在赛后组织国内知名创投公司独立地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从中挑选具有市场潜力的作品进行双创辅导,最大程度的对师生们的穿新创意提案进行多种渠道的支持。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孟光表示,颠覆性技术和颠覆式创新的特点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颠覆性技术改变世界的巨大作用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明升中国必须要高度关注。这个大赛不仅在校园内更在整个社会引起了对颠覆性技术和颠覆式创新的关注和热议,营造了非常好的创新氛围。
源创论坛—与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谈颠覆式创新
颁奖典礼当天上午,大赛组委会与国内知名独立咨询机构—远望智库联合举办了第一期“源创”论坛。“源创”论坛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为宗旨,邀请国内长期从事颠覆式创新体制机制研究、各专业领域前沿科技研究的学术大师、知名学者、工程技术专家与校内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本期论坛邀请了中船重工吴有生院士、远望智库安士东研究员、军事明升手机版app院伯晓晨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孙宝德、朱向阳两位教授,为校内师生和论坛嘉宾进行主题手机版。手机版重点围绕颠覆式科技创新,从船舶海洋、空天、生物交叉、人工智能和新材料等领域充分进行了阐述和预判,现场听众均表示获益匪浅。
“饮水思源,创新颠覆”, 上海交通大学旨在通过源创论坛的形式,使得校内师生从论坛嘉宾主题手机版中的背景研究、趋势分析、战略研判以及最新的科技成果简介中获得启迪,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最前沿,指引未来的科研方向作和研究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