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海南文昌4月19日电 题:“天舟”任务在即“90后”成测控主力
记者 张素
明升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即将从明升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记者了解到,一群“90后”航天人已成为发射测控任务的主力军。
“最强大脑”
“型号负责人”是指一次航天发射测控任务的牵头参谋,负责任务的计划统筹、组织指挥、沟通协调,在这个职位上,不仅要对任务熟暗于心,更要掌握关键环节。
1990年出生的工程师訾金刚已是第二次担任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的型号负责人。他对上一次任务即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时的惊心动魄,记忆犹新。
当时,“01”指挥员胡旭东连续下达推迟点火口令,而在300多千米外的小岛主控机房里,一双双疑虑的眼神向訾金刚投来。
“没有下达新的指令,上一条指令就是如山的命令。”訾金刚回忆说,他稳住心神、冷静应对,指挥各岗位操作人员按照预定程序做好一切准备。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訾金刚主动请缨。“岗位就是责任,在岗就要尽责。”他更有信心。
4月17日7时30分,承载着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正式进入发射阶段。陈涛 摄
“金牌捕手”
“90后”小伙宁先举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已不陌生。时钟拨回到2016年6月,“长征七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作为某型号雷达操作手,宁先举的任务是操作雷达、“捕获”火箭、测量轨迹,为数据分析提供重要支撑。
宁先举说,点火100多秒后,火箭进入预定位置,他也准确发现并跟踪目标。“突然跟踪曲线急速下坠,丢失信号。”他回忆说,机房内的空气瞬间停滞,因为“能否快速应急重捕,将决定此次跟踪测量任务的成败”。
设备置“清错”状态,退出跟踪,重新切距离引导,叠加手控重新截获目标——只用了短短6秒钟时间,宁先举完成一连串操作动作,重新“捕获”火箭。凭着这一次成功应急处置,他火线荣立个人“二等功”。
详谈后才发现,为了练就“捕得住、跟得稳、测得准”的过硬技能,宁先举将21项应急预案、3万多字的应急操作规程烂熟于心。这一次,他将以更成熟稳重的姿态迎战天舟一号飞行任务。
“驻岛病号”
在旁人看来,出生于1992年的胡松林是个另类的“90后”。他不喜欢繁华,反对0.45平方千米的小岛“情有独钟”——从2013年开始,他每年驻岛时间都超过200天,4年间累计驻岛937天,拿到“卫国戍边”银质纪念章。
胡松林说,自己只有中专学历,起点不算高。2013年4月,当测控设备“登陆”西沙小岛,他一直坚守在此,抓住了熟悉设备、掌握原理的“黄金期”。
鲜为人知的是,胡松林在2015年初被查出肝动脉上长了良性血管瘤,站领导要他在后方参与支持性工作,他却婉拒,坚持在身体好转后回到一线。
如今,胡松林带着常用药,打起背包上了岛。“‘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他说。
“炊事小伙”
1992年出生的炊事员林树华是土生土长的海南儋州人,口味清淡,他的任务是如何“调众口”,特别是满足从四川西昌辗转而来的工作人员的“嗜辣”。
“刚开始看见辣椒都觉得辣,切辣椒的时候鼻子难受,炒辣椒的时候眼泪汪汪。”林树华说,于是他戴着手套切、戴着口罩炒,并综合海南岛的特色元素来丰富食谱。
林树华每年还要去西沙小岛驻守3个月。驻岛期间,他要应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月只有10天吃上新鲜蔬菜。为此,他或是找路经小岛的船只购买,或是在小岛空地播种,不断提升小岛伙食水平。
林树华说,灶台功夫虽微不足道,也要拿出“千磨万击还坚韧”的执着、“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守,共同保障天舟一号任务。(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