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某种标准,武大、同济这两家响当当的名校的人文学术地位受到了重创。但这种标准就公平吗?
最近,南京大学“明升中国社会app研究评价中心”公示了最新《中文社会app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录》。其中,《武汉大学学报》(人文app版)和《同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app版)从C刊“降格”为C扩,引发了学术界的极大争议。
《同济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孙周兴在自己的博客发表了声明,以嬉笑怒骂的笔法表达了对这一变化的强烈不满,并抨击了流行于学术界的“影响因子”。
所谓“C刊”,指的是能够出现在CSSCI来源期刊及集刊目录上的刊物,而C刊的扩展版则被称为“C扩”,江湖地位低很多。“影响因子”指的是期刊所载文章的被引用次数。
此次调整之所以引发风波,是因为为数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将C刊发表篇数作为学术评价标准。科研工作者评职称也好,硕博士拿毕业学位也罢,都以C刊发表的文章篇数为准。虽然南大明升中国社会app研究评价中心的官网上明确指出,“C刊不等于学术评判,更不能与职称评定画等号”,然而理想战胜不了现实,C刊依然被奉为明升中国学术评价的金科玉律。
实事求是地说,C刊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明升中国学术研究的系统化、规范化,是有很大贡献的。然而,一旦C刊发表数量成为学术质量评价的唯一标准而非参考标准之一,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条巨大的利益链:各类权力与利益的交换,各类学术舞弊及腐败,都围绕这根链条展开。这,就是评价标准的异化。
要想打破异化,让学术回归正轨,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建立多元、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而不是机械地将诸如C刊发表数这样的量化评价标准奉为唯一。对人文研究而言,更为适宜的,是欧洲大陆学界所采用的专著(monograph)评价标准——写出一本学术共同体认可的专著,作为学术评价依据。在这种评价标准之下,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人文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鼓励,同时,也有利于人文学者将精力更多地分配在教书育人,而非“刷论文数”上面。
说到底,人文研究不同于理工科,应考虑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来不得简单粗暴、整齐划一的“数目字管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