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1日 08版)
对于“CSSCI”,学术圈不会陌生。一般能出现在CSSCI“来源期刊”目录上的刊物简称“C刊”,此外C刊还有扩展版,简称“C扩”。因其关系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学科排名和教师的评优晋升,被称为“明升中国学术GDP指数”。
日前,南京大学“明升中国社会app研究评价中心”公示了最新《中文社会app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录》。其中,《武汉大学学报》(人文app版)和《同济大学学报》(社会app版)从C刊“降格”为C扩,各方争议不断。C刊究竟代表着什么?此次变动为何又引起如此轩然大波?
两份知名高校学报双双被降格
采访中记者得知,本次C刊目录调整的数据基础是2013—2015年所发表文章的被引成绩,主要依据的是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换言之,从“C刊”降格到“C扩”,从侧面映射出这两份刊物的影响因子有所下降。
对此,《武汉大学学报》(人文app版)编辑部在致读者信中这样写道:“被挤出C刊的原因,主要是该刊专注于传统的文史哲三大学科的稿件,而这些学科作者在写论文时不太习惯引用期刊论文。而目前的学术评价和期刊评价体制对于人文app是严重不公平的,但又无法摆脱这种体制,这既是办刊人的悲哀,更是明升中国学术的悲哀。”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app版)主编孙周兴更是在私人博客中发表主编声明,表示被降格的原因是“没有服从期刊市场游戏规则,不知道所谓‘影响因子’也是可交换和可买卖的,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提升本刊的‘因素因子’”。在博客中,孙周兴甚至对此提出了一些“整改措施”。
C刊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
影响因子,作为一个反映学术期刊影响力大小的指标,直接决定了一本期刊能否留在C刊之列。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app版)编辑部的致读者信与孙周兴的博文中,都对“影响因子”的评定颇有微词,言语之间透露出对评定体制的不满。C刊究竟代表着什么?它又为什么能引起巨大的争议?
“期刊所载文章的被引用次数决定其影响因子。”江苏省社科院《学海》杂志主编胡传胜告诉记者,虽然不能否认数据造假的存在,但如北大学报、清华学报等排名前列的名牌学报是绝不会有此类行径的。“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大学的C刊目录只是从被引用次数的多少对国内期刊做出排名,这个排名只是被引次数的反映,并没有对期刊做任何价值评价。”
“我们完全是看数据说话。”南京大学明升中国社会app研究评价中心副主任沈固朝说,“当我们通过数据发现武汉大学的学报竟然没有进入目录,也是大吃一惊,并做了反复核查。”沈固朝说,虽然不能否认相互引用、有偿引用等数据造假行为的存在,但一旦查实,会予以严厉惩罚。“C刊评价只是反映了期刊的被引次数,绝没有说谁好谁坏。说到底,高引用不等于高质量,C刊评价也不能代替质量评价。”
学术评定应拧干“利益水分”
“C刊不等于学术评判,更不能与职称评定画等号。”在南京大学明升中国社会app研究评价中心官网上,明确提示请学术界正确使用该索引。但在现实中,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却把它当成了学术评价标准。科研工作者评职称、学生毕业拿学位,都要看C刊发表篇数。
为什么学术界如此热衷于评C刊?其中的利益关系不可回避。一些评定为C刊的期刊,会预留一定的版面,让有需求的“顾客”花钱买版面,版面费从两三千到上万元不等,不看文章质量看金钱数量。甚至还出现了不少“黑中介”,提供代写论文、代发论文的“全程一条龙”服务,给了钱后就等着在C刊上发表文章,这类服务报价大多在几万元左右,同时需要提前半年乃至一年以上“预约”版面。
“针对2017—2018年CSSCI拟入选期刊,表示质疑。”在最新C刊目录出来后,明升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手机版传播学院教授杨玉圣就发了这条微博。他表示,CSSCI反映出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利益勾兑问题和学术评价标准的异化问题。
除了经济效益之外,C刊评定的“马太效应”也是期刊对“评C刊”趋之若鹜的主因。投稿者更愿意将论文投给C刊,数据显示,20%的期刊占有了80%的高质量学术论文,这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最终造成一些学术期刊“关张大吉”。
“纠结C刊目录毫无必要。”沈固朝说,“最重要的是完善国内的学术评价体系,切莫再奉C刊目录为‘金科玉律’。”
(本报南京1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郑晋鸣)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