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尤小立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7 9:36:02
选择字号:
“教学”概念的泛化解构大学教育

 

■尤小立

如今,不少大学都在实行本app生导师制,有的大学还设立了诸如书院一类的本app院,以期保持和提升本科教学的水平。但从实行的情况上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师制往往流于形式,只要开学签到、期末签退,一切都OK了。而所谓书院,在有的大学甚至成了“校内特区”,类似以前所谓的“基地班”“大师班”,这样下去,其前途确实难称无量。

我们的大学教育和管理政策或者说相关的创新举措,往往不是出于教育理念的自然发展,而主要出于现实需要,看似主动的政策其实都是为了被动地应付现实情况而制定。导师制或书院制也不例外。

导师制或书院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共同学习,而共同学习的条件是导师要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相处。但现在大学的情况是,有资格担任导师的教师实在太忙,科研工作耗费的时间就不用多说了,科研之外,还要花相当多的精力申请各类课题,参加各种校内会议和校内外的学术会议,再加上办公司“创业”,还有多少时间与学生在一起,答辩问难、教学相长,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挤时间或牺牲业余时间也未尝不可。但要知道,任何建立在不符合实际或大公无私基础上的政策和举措,都既不可能长久地执行,也不可能不在执行中走样。

导师忙于其他事务,无暇抽身,学生也未必闲着。大四学生忙于找工作、预先到公司、单位实习早已经成为常态,即便经常翘课,影响教学,为其前途计,也只能听之任之。而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内外的“课外活动”也同样占用着师生共同学习的时间。

“课外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课程以外所进行的,但现在更多的是不分课内与课外了。教师上课前经常会收到学生以学校、学院的名义开出的请假条,无论是开会、演出,还是参加体育比赛,都有一个学校(院)组织的后盾和为学校争取荣誉的合法招牌,唯独需要克服困难的是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

课堂教学被伤害的情况还不止于此。另一种伤害是在重视教学的名义下进行的。因为要执行政策,体现出对于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视,结果就只能是把原本处于教学辅助和边缘的事务,以及不属于教学范畴的活动一律地视为“教学活动”。比如教学评奖所罗列的诸多标准中,讲课受学生欢迎的程度根本不在其中,而教学工作量则被所谓参与教学改革项目,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发明大赛、科研或社会实践项目评比等所取代。这类事务本身是为教学服务的,最终还是要体现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却也另立名目,占据高地,结果就是教学奖的评选,除了特别突出、资历特别老的一线教师有可能忝列一席之外,基本被有头衔的“双肩挑”者所获得。

这样做不是删繁就简,而是叠床架屋,繁之又繁。把原来简单明了的教学工作变得异常复杂的结果,就是相关行政人员大量增加,聚集麾下,热闹非凡,而教学水平却不仅没有见提高,反而让教师失去了教学的热情和兴趣。

最主要的是,这样一来,原来属于辅助教学的手段和事务变成教学的主要事务,这种将“教学”概念泛化的倾向,让大学赖以存在的课堂教学变得可有可无。因为什么都是“教学”,什么形式都冠以“教学”之名义,什么都是培养学生的途径,那么课堂不仅不再神圣,而且它的存在与否也不再重要。这种思维令人想起“文革”期间曾经出现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既然“社会是所大学校”,比之大学的课堂教学更重要、更丰富,也更精彩,大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课堂教学是大学的基础,如果要真正重视教学,就应该还教学工作以单纯的本色。只有这样才能把投入的经费用在刀刃上,辐射到一线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总之,教学工作以及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不是似是而非的“教改”项目堆出来的,也不是增加名目管理出来的,它应该是鼓励出来的。

《明升中国app报》 (2017-01-17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