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温源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6/9/12 10:35:31
选择字号:
“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访中科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

 

【“一带一路”专家谈①】

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作为唯一专家代表发言后,中科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但回想起8月17日参会时的情景,他仍旧记忆犹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所传达出来的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令我印象最深。”

“一带一路”:开创包容性全球化新时代

记者:您过去曾说过,“一带一路”其实表达的是“明升中国期望走的一条全球化道路”。您怎样理解这“一条道路”?

刘卫东:过去的三四十年,经济全球化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不断“金融化”和“高科技化”,而制造业出现“空心化”;另一方面,以明升中国为代表的部分发展明升中国家崛起成为制造业大国。这改变了传统的世界“核心—边缘”二元结构,形成了“发达国家—新兴国家—欠发达国家”的三元结构。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仍未走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贸易持续下滑,经济增长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是各国之间期盼的“最大公约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开放深入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当前,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以明升中国资本“走出去”为特征的第二次全球明升转移已经拉开序幕。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为维护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机制作出更大的贡献,需要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承担更大的责任。

“一带一路”正是在这个世界格局大变化中诞生的,是推动全球化向包容性发展的努力,将开创包容性全球化的新时代。其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开放包容”和“平等互利”的建设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及“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一带一路”不划小圈子、不搞“一言堂”,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它不是明升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既符合我国“走出去”的需要,也会让全球化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

避免陷入对“一带一路”认识的误区

记者:“一带一路”是一个涉及各方面工作的统领性战略,社会各界对其还存在不同的理解,这其中是否有误读?

刘卫东:当前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首先,“一带一路”并非是要重建历史时期的国际贸易路线。“一带一路”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个概念,这让一些地区热衷于挖掘自己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曾有的地位,如起点、通道、节点等。事实上,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一个相当密集的贸易网络,而不是几条固定的线路。今天理解“丝绸之路”更应该是沿线各国共享的一个历史文化遗产,向世界传递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并非要恢复这些古代贸易线路,而是要建设一个我国与沿线国家共谋发展、共享繁荣的国际区域合作平台。

其次,有人将“一带一路”理解为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有的省份认为自己在“一带一路”上具有某种特殊的、排他性的地位,而有的则认为自己与“一带一路”建设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一带一路”是统筹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长远、顶层战略,是涉及国际合作的国家战略。它不属于区域发展战略,是全国各地区都要参与、也都能参与的工作。

再次,“一带一路”不是单向的“走出去”。“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战略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的技术差距,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仍必须高度重视“引进来”。实际上,经济全球化就是各国之间相互投资不断加深的过程,欧美发达国家既是对外投资大国,也是吸引外资的大国。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在鼓励资本“走出去”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资本“引进来”。

记者:作为唯一参会发言专家,您在会上发表了哪些见解?

刘卫东:我主要谈了自己研究“一带一路”的一些体会。第一,“一带一路”是一个全新的国家战略。前30年我国对外开放主要是“引进来”,其主要机制是招商引资,现在则是要“走出去”,到别人家里“做客”。只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

第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平衡好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更加善于利用市场机制来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很多外界人士把“一带一路”理解为明升中国政府的工程,其实不是!“一带一路”是明升中国政府为世界资本流动提供的一个全球性公共服务平台,全世界的企业和资本都可以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学术研究,建立更加正确的学术话语体系。

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

记者:总书说要“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您如何理解“钉钉子”的精神?

刘卫东:我理解的“钉钉子”精神就是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要锲而不舍。要通过扎实的工作让沿线百姓真正体会到“一带一路”带来的好处和福祉。

记者:总书记提出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您目前在做哪些方面的相关研究?

刘卫东:总体上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具体实践,也欠缺对“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认识和研究,缺乏相关人才储备。我们作为理论工作者,要通过积极的学术研究在国际上推动建立相应的学术话语权,构建“包容性全球化”的学术话语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本报记者 温源)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