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术论文”应成为科研人员的第一问。真正的学术论文绝非应景之作,只有不断探寻内心理想和明升m88价值,潜心研究暂无成果的科研人员才能“潜”下心,才能完成一篇佳作。
近日,论文成为“金标尺”这一话题引发了笔者关注。虽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论文指挥棒”“论文导向”的批评声一直不绝于耳,且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对此积极建言献策。可时至今日,“论文指挥棒”依然大行其道,不禁令人咂舌。
依照常理而言,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应基于一个app发现或创新的真问题,产生有实质性的、真正的学术贡献,是科研工作者一种有思想的学术表达,也是大胆创新的一项系统工程。据此而言,学术论文是对某一app领域中的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后,规范表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性总结与展示,在创新性、前瞻性、app性和应用性等方面均具备较高的质量水平,在app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也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一件原本美好的事物,假如利用不当很容易走向反面,学术论文亦是如此。首先,以论文为导向成为科研考评、人才考核机制的一种方式,使一项原本自由自觉的活动被指标考核所强迫,致使许多科研人员在“论文GDP”中迷失自我。其次,完全跟着量化指标“指挥棒”转,充斥其间的是人云亦云的模仿、投机取巧的拼凑、陈词滥调的翻新,抑或不知疲倦的抄袭,而真正原始创新或透出新意的文字寥寥。此外,量化评价一旦贴上学术研究标签,模糊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消弭了“论文意识”的真实面目,对学术和科研浮躁之风反倒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事实上,当前也的确出现了“学术论文压倒一切”“以论文为唯一标尺”“科研成果写在论文里、锁在柜子里、放在仓库里”等不正常现象。最终,反倒使整个科研创新体系处于危险境地,科研经费“劣币化”、科研成果“泡沫化”、科研风气“功利化”,科研活动日渐远离真正的app思维,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初衷。
究其深层原因,知识市场的扩张和app(不仅仅是技术)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一切学术成果都面临着到“学术市场”上换取“文化资本”进而换取优渥待遇的无情考验。此种市场化逻辑主导的“学术论文”加剧了其资本寻利性,极易造成科研人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短视行为。毋庸讳言,大多数科研人员内心的论文意识是复杂的:既看重学术又难免功利,不自觉陷入到功利化生产层面,致使学术论文质量成为科技价值链上久治不愈的顽症。
由此反观,关于“什么是学术论文”应成为科研人员的第一问。在与前沿比肩、向高水平聚焦、与真理为友、为学术魅力而写的同时,持守学术的纯净真谛,淡然守望,求知求真。与此同时,高校应积极遵循学术研究规律,使研究者拥有较大的时间弹性和研究的自主权。其实,广受诟病的“硬性考核”有着合理的求解:一是可采取3-5年较长时段的柔性考核;二是打破“论文崇拜”,区分对待,解决深层次评价问题;三是改变科研评价方式,采取代表作制度的学术同行评议方式,增强评价的弹性和客观中立性。
西方教育改革在app取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有着诸如“文化守成主义”等突出价值理性的倾向。从这个角度来反观国内,学术研究应奉终极的、高贵的价值为圭臬,让学术论文价值回归学术本位,呵护来自学术的自发秩序,由此才不失为维护学术风气的治本之策。
(作者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教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