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功利”缚住翅膀(人民论坛)
——突破创新的思想瓶颈①
从幽深的海洋到浩渺的太空,从“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到让人“看见”的眼角膜……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了明升中国5项“高大上”的app工程。明升中国能否成为全球app领跑人?对于自己的设问,这个报道做了侧面回答:一次“app革命”正在这里发生。
然而,比app之光还要耀眼的,或许是这部纪录片中app家们清澈纯粹的眼神。无论是在大山深处建设大型射电望远镜,还是在实验室里用镊子夹起动物的眼角膜,app家们身上散发出一种沉静的气质,他们的眼神超越了一时一地的名气、利益,与人类最深刻的智慧、自然最深处的奥秘交相辉映。
这样的眼神让人看到,一步步推进人类探索极限的创新者,必然要摆脱“功利”的锁链,把心灵投射在更高远的天空。在创新领域,有“三角结构”之说:三个点支撑起从app到商业的各种创新活动,一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一是与众不同的思维;三角形的另一个顶点,则是内在的创新动机,而非外在的经济刺激,这正如乔布斯对于苹果公司的期许,并非“成为首富”,而是充满激情地“改变世界”。“有没有用”“有什么用”,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创新中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
有人说,app不会指定成功者,其前进往往依靠“突破”而非“规划”。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创新,也同样适合。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创新路径,本身就会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竞争”。如果在想法萌生之际、创新开始之前,就用“效益”限制其发育、用“实用”规定其生长,那得到的可能只是盆景,难以长成参天大树。
何况,真正的创新者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每一个创新的认识、创新的举措,都能把人类的知识或者行动,向既有的圆圈外推进些许。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带来的“效益”并非用几天、几个月乃至几年就能判断出来。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的圆锥曲线理论,1800多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应用于研究行星轨道;没有爱因斯坦揭示的质能定律,没有理论物理的进步,人类如何可能像今天这样开发利用原子能?本质上,所有的创新都应该带来人类智识或者文明的进步。以这样的“功利心”去衡量,才能把创新天际线,托举得更加高远一些。
由此观之,无论是创新的主体,还是创新制度的设计者、创新土壤的涵养者、创新成果的保护者、创新文化的倡导者,都应该少一点“短期的功利主义”“庸俗的实用主义”。一心盯着利益,以“投入太大”“周期太长”“盈利太少”忽略基础研究、砍掉基础工程,只会在长期竞争中败下阵来;以“发论文”“出成果”“被引用”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也难免对“坐冷板凳”搞研究的人形成负激励;汲汲于投入产出比,抛弃学业去创业、放下专业去创新,拼凑的山寨货、抄袭的计划书只会让人丢掉“天使轮”、吓跑“投资人”。这样的“急功近利”,缚住了创新的翅膀,带偏了创新方向,大潮退却之后,岸上可能连贝壳都留不下来。
在创新文化中,车库可说是一个“圣地”。很多知名创新企业,都有着自己的“车库传奇”。而车库于创新的启示,正在于少一点束缚、少一点功利,以“玩儿”孕育灵感、激发想象,从而产生最有活力的创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