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大学教授都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是我们的生产关系,就是用来考核教授的恰恰是用50年前考核农民的办法——挣工分。”
作为上海大学一校之长,金冬寒代表一说起这事就头疼,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
“教学任务算多少分、发表一篇什么档次的论文挣多少分、得个奖回来拿多少分……”他一边说着,一边就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起来。
金校长的苦恼并非无人能懂。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自然app基金委主任杨卫就拿前段时间非常火的引力波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对比。
30年前,美国上马LIGO项目进行引力波研究,前后总共投入了100亿元。我们国家30年前也开始支持与引力波相关的项目,到现在一共支持了48个项目,加起来了总共投入2000多万元。
在杨卫看来,钱不是主要关注点,科研绩效评价才值得思考。
“LIGO项目直到三年前还没有任何成果,22年绩效为零!”杨卫顿了顿,“我们常说十年磨一剑,那你怎么22年还没磨出一把剑来呢?”说完,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app研究究竟多少年磨一剑才靠谱?谁也没说。但是,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已经开始作出新的尝试。
中南大学3年前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有这样一条:新上岗青年教师8年内无需承担教学任务,专心科研,中途只考核一次,8年后验收成果,如果届时不能晋升教授或副教授则要么转岗、要么离职。
有人问校长张尧学:8年自由探索,时间是不是太长了?张尧学回答:不把水放足,鱼儿怎么可能游得欢?又有人问:“非升即转、非升即走”的要求是不是太严了?答曰:不把龙门筑得足够高,鱼儿哪有动力要长壮?
国外同行的经验,国内院校的探索,都勾起金冬寒对“放水养鱼”的重新思考。
他告诉记者,两会结束回去后,就要着手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通过分类指导让考核也个性化。比如科研做的好的,他不需要发文章也不需要承担教学任务;有的教学好的,你就专心教学,不用管其他事。一年一次的考核周期也要拉长,实行任期考核,在3—5年的任期结束后再考核,这样就可以做一些大事。
“还有,现在的考核论文的标准中有一条,名字排在第一位才算数,第二位就不行,这就导致大家各自为政。”金冬寒说,现在要鼓励不同专业集成一个团队做大科研,排名先后不重要。
“丁肇中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实验,集合了16个国家56个研究机构的600多位app家,如果都在争第一,怎么做研究?教授不能靠数豆子来排名。” 金冬寒说。(科技日报北京3月7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