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 韩琨 温才妃 陈彬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8 11:13:22
选择字号:
专家学者问诊高教质量

 

日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全国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在高等教育界,针对教育质量也一直有不少批评之声。本报就此采访了若干教育专家,请他们从专业视角把脉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看看他们开出了怎样的“药方”。

■本报记者 韩琨 温才妃 陈彬

建立教学管理责任机制

●受访者:储朝晖

明升中国教育app研究院研究员

症结:我到高校作讲座多次遇到同一个问题,讲座结束没有人提问题,这其实反映出听众的一个心态——这“跟我没关系”。

表现:这种“跟我没关系”的心态也反映在当今的教学管理中。虽然说学生进入某所大学某个学院就读,但是具体由谁来对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负责,责任关系并不清楚。我们不能笼统地说由校长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负责。于是,有人说辅导员、教师该对学生负责。事实上,不管是谁都不可能真正地对学生成长、发展负责,因为我们缺少这样一个有效的机制。教师上完课、学生听完课就走了,辅导员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监督者,保证学生不出事。

高校人才培养责任机制的缺失,还体现在另一个表象上。比如,一些高校仅有30%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其中一个原因是,社团管理过于行政化,成立一个社团需要申报、审批,学生搞一次活动要经过严苛的审核,使得学生失去了搞活动的兴趣,甚至个人的尊严。

药方:在我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人,现在之所以没有人对学生个体成长、发展负责,就是因为大家都成为了围观者,管理上束缚得越死、要求得越多,反而没有人真正负责,应该建立严格到位的教学管理责任机制,这是2016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教学管理责任机制实现的途径有多种。本科生导师制是其中一种,能够这样做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但同样也必须落实责任机制,搞清楚到底学生成长、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一名教师带四五名本科生,有经验、水平高、对人生有独特看法的教师参与进来,是可以很好地落实这项制度的。学校内部应尽可能减少与教学无关的活动。我曾听有的高校老师抱怨,他们最怕的是检查、评比、开会。如果把这些时间腾出来,让老师把精力用在与学生打交道上,又将是一种新气象。

高校应建立科研提成制

●受访者:杨德广

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

症结: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不高,没有全心全意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上去。

表现:一是时间投入不足,没有把主要时间投入到教学研究、学生培养上;二是精力投入不足,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就忙于在外面上课、写文章等;三是情感投入不足,对学生、对教育的热爱并不够充分。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某些方面是比较欠缺的,由此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药方:对教师而言,首先,加强教师对职业认同度的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是最基本的事情。

其次,加强教师考核,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奖优罚差。通过奖励优秀教师带动更多的教师进步,对存在问题的教师进行及时改进,实在无法改进者应建立流动机制。

最后,政府、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待遇。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尤其谈到住房,由于受到收入的极大制约,教师不能安心本职工作,而是跑去外面创收,导致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上来。

加强职业认同度的前提是政府改善待遇,虽然说奉献精神需要强调,但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不了,教师很难做到安心投入工作。实际上,教师该得到的东西,并没有真正得到。比如,教师是无法从科研经费上获得收入的。

在我看来,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科研经费,都应该拿出一部分科研提成直接分配给申请者,用以提高其待遇。仅仅依靠高校的工资,教师无法维持体面的生活。现在的科研经费管理不够开放,反腐倡廉与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区分。所有的科研经费都需要凭发票报销,教师千方百计寻发票,不得不说这是政府、高校对教师关心不够的表现。在科研经费提成的问题上,政府、高校必须开一个口子,否则挫伤教师申请课题的积极性,也会间接地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升。

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数据采集

●受访者:侯定凯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症结:可靠、大样本和可比较的高等教育质量数据长期匮乏。

表现:教育质量的数据和信息采集,是教育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基础。回应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需要用数据;改进高等教育质量,需要明确哪方面的质量数据存在问题。但在我国,可靠、大样本和可比较的高等教育质量数据长期匮乏,给制订规划、评价政策、明确问责、指引择校带来了困扰。

药方:可以系统、持续地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以局部数据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不同侧面和变化,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具体而言,建议主管部门责成高校定期采集以下类型的数据:

1.学生入学质量的数据。采集大学生入学前的高考成绩和特长表现方面的数据,可以帮助大学教师更好认识新生;高校也可以对新生施行额外测试,甄别学生在某些领域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质,以资大学课程和教学设计的参考(至少在大学一年级期间)。如果大学能从通识教育角度(如批判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公民素养等)设计入学后的校本测试,且这样的测试能在高年级重复施行,测试结果便能直观反映大学教育的“增值”。

2.教育过程的数据。课程选择的丰富性是衡量一所学校关注教学的努力程度和师资质量的一个指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调查或“课程体验问卷”虽不能直接反映被访学生自身取得的学业进步,但能考察学生体验到的学校、教师提供的教学服务。其他教育过程的数据还可包括:与专业成长相关的实践机会的多少、学习支持渠道的数量和使用率、学习设施(如图书馆、自习室)的便捷性等。这些数据不是教育质量本身,却是确保师生教学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3.教育结果的数据。对于特定课程(特别是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结果而言,可以在同类高校的相同课程之间订立协议,以联合命题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成绩——如此可以对不同院校、教师的教学之间进行横向比较。雇主对毕业生的短期、长远表现和质量的反馈,也是学校需要重点跟踪的一类教育质量数据。

这些数据采集和分析需要持续进行,并以适当方式反馈给教师、学生和公众。信息的透明化可引发校内外人士深度关注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策略的针对性。

破除死板的教育管理体制

●受访者:程方平

明升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症结:教学管理体制僵化落后。

表现:仅从教学角度看,目前很多国内高校的教学与高中阶段的教学并无多大不同,依然维持着以知识学习为主,靠老师不断教课来控制学生的现状,而不是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事实上,国外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自主学习了,国内却在高等教育阶段都难以充分做到这一点。

造成此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管理体制过于死板。比如,高校学习理应要更偏重理论化和专业化,并要涉及一些未知领域的探索,所以其教学应该更多地是老师给予原则上的指点,同时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但现行的教育却过于看重“课程”和标准测试,一些本可以半学期甚至几周之内讲完的内容,也被强行要求上满一个学期;再比如,一些高校强行规定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判要符合一定的“优秀率”。这样的“死规定”既脱离了具体的实际情况,同时对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正常的教学管理也是很大的打击。其造成的结果是,从表面上看进行了质量控制,但其实却限制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活力。

药方: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大学,很多高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其实并不清楚。大学与中小学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教授的是人类已经认同确定,并应继承发展的经典,而前者教授的则是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在专业素质的培养上更多地会侧重于哲学、方法和意识,乃至精神层面的追求。

正因为如此,高校首先要让教学的双方明白大学是怎样一回事。如果这个问题明确了,就会极大地促进其在大学层面的学习和工作,而不是将大学的专业教学、科研沦落为“高四”“高五”的应考训练。

观念端正之后,我们还需要破除一些“死规定”和僵化的管理。要意识到,高校管理不同于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管理,更要符合高校专业教学与研究的规律。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基本保证教学秩序良好运行的前提下,给予师生的教学、科研活动一定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使其能够自主选择教与学及评价方式,由此才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热情,真正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体制改革方可促质量提高

●受访者:王洪才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症结: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已经不适应了,但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质量衡量标准我们并不清晰。另外,在当前的教师考评体系下,对科研任务量的过分强调必然会分散教师教学的精力,自然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表现: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专科生,每一个教育层次所要培养的人才的目标,实际上并不明确,依然是旧时经验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会什么,就传授给学生什么,并不关心学生是否有兴趣或者有着怎样的学习需求。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也存在随意性。甚至可以问一句:毕业论文的完成就意味着一所大学培养的学生达到了相应的质量要求了吗?

药方:教育系统内部无法单独解决教育质量的问题,虽然从学理角度出发,高校有app的方法、理论,但是,受教育者日后必然要步入社会,因此,在解决教育质量问题时,我们也必须纳入社会方面的考虑,教育界与业界需要共同协商。

关于教师的评价机制,目前的评估价值象征性大于实质性,高校对于科研的过分强调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教师可以分给教学的精力。因此,这种考核方式需要改变,不应当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事实上,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学生的质量,都不应当由行政化的力量以一个模子统一评判,高校发给学生的文凭究竟价值几何,应当交由社会检验。

另外,关于教育质量如何衡量以及提高,学术界虽然有一些研究和建议,但主要是供政策制定者参考。至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终究要落到每一位具体的教师身上完成,但这在现行体制下,单靠教师本身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改变已经日渐僵化的教师考评体系,给予教师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有自由度去作一些尝试和改变,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改变他们目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被一些外在因素所影响甚至绑架,让学生真正热爱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教育的质量。

搭建发掘人才的良好平台

●受访者:唐安国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

症结:人心松散。

表现:在影响教学的两大层面问题——硬件问题和软件问题中,硬件问题(硬件设施)与国外差别不大,我们要面对的关键是软件问题,也就是教学管理的问题。在这中间,尤其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通过管理,将校内教职员工的人心凝聚在一起。

在一个单位中,人心是否齐整是很重要的,而当一个单位刚开始建立时,一般大家会比较团结,这就好比明升中国高等教育刚刚起步之时。但如今,我们在追求建立高等教育强国地位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就导致我们的高校似乎已经出现了某些“高原效应”——由于已经有了一些成绩,校内工作人员开始出现工作懈怠,乃至于产生一些各自的想法。而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些国内名校中反而表现得要更加明显一些。当然,教职员工产生一些个人想法和目标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我们需要避免这些个人想法阻碍高校整体目标的实现。

总之,面对目前高校规模越来越大,人心却比较松散的现状,怎样以一种既可行,同时又具有前瞻性的目标统领学校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药方:要解决这一问题,必然要从制度设定和文化熏陶两个层面双管齐下。但在这两大方式的背后,我们更应该首先拥有一个好的领导团队和管理层。简单地说,就是校长和书记要能起到一个统领的作用。一种成熟的高校文化不是一两天能培养起来的,但一个知人善任、亲和力强,同时又在高校发展方向上目标明确、懂得取舍的领导团队却可以大大缩短这一时间。

我们相信,我们的高教圈中一定有这样好的领导者存在。但在更高层面上,有关部门怎样通过机制体制的改革,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将这些人能够真正的发掘出来,这考验着有关部门的领导能力。而相关高校领导班子选拔办法的修订也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对于高校而言,这是一个大问题。

《明升中国app报》 (2016-01-28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