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斯宁
■本报记者 韩琨
如果你关注了大连理工大学团委的官方微信平台,你会发现有个叫“郑说心语”的栏目。这一栏目不定期推送的每篇文章都是由校团委“90后”小编辑们搜集和挑选的,作者则是同一个人:大连理工大学数学app学院老教授郑斯宁,也就是栏目名称里的“郑”。
说起自己之前写过的这些教育、教学随笔,至今还能被大家记得,尤其是被今天的“90后”们理解并主动传播,郑斯宁显得很开心。
“上课是第一优先”
几年前,大连一家本地媒体采访郑斯宁,提到了每日陪他上下班的自行车。直到现在,年近七十的郑斯宁还是每天早晨准时骑着自行车去办公室。这是他工作几十年来的好伙伴。说到这里,郑斯宁向《明升中国app报》记者补充道:“当然不是同一辆车。”
这么多年来,每天穿梭在家和校园里,陪伴郑斯宁的自行车不计其数,丢失、坏掉了好多辆。但不变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讲台前耕耘。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直到今年春季,他都还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上课。
郑斯宁告诉记者,他主要为本科生教授的课程有《数学分析》《数学物理方程》《微分方程》等。这些都是学生们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多、授课时间长,虽然对于老师来说意味着教学任务繁重,但郑斯宁却十分享受这种辛苦。
“我在课堂上跟学生们讲专业知识时,也会融入自己的生活感悟和科研体会、真实经历和感受。‘真’的东西,学生们当然喜欢。”郑斯宁说。他喜欢讲台,喜欢给学生们上课,也因此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在某匿名评价老师的网站上,记者找到了学生们对郑斯宁的评价。在他们眼里,郑斯宁“教学用心,讲解透彻,关爱学生”,或者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好,讲课好”。
2007年,大连理工大学的教师节表彰大会,学校指派郑斯宁代表优秀教师作大会发言,时间与《微分方程》课撞了车。他认为调课代表优秀教师讲话是“优秀教师悖论”。于是,讲话的教师代表换成了别人。
郑斯宁对于课堂教学的深情,用他的一句话来表达可能更加形象。他多次对学生说过:“给你们上课是我的第一优先。如果我哪天没来上课,一定是被救护车拉走了。”
与学生心灵沟通
教书几十年,学生一批批地换,如今,面对课堂上的“90后”大学生,郑斯宁直言,“的确有代沟,我几乎可以算是他们的爷爷了。”但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在随着时代变化。在学生眼里,郑斯宁是一个紧跟潮流、爱说爱笑的长辈。
一次上课前,郑斯宁看到自己熟悉的一名2012级女生换了新发型,情不自禁地说:“你这个新发型挺萌啊。”学生听到后,马上回敬道:“老师,您也挺‘潮’呀。”
和学生打成一片的郑斯宁说,属于自己的“粉丝团”成员不少。不过,这里的“粉丝团”当然不是追星族意义上的狂热粉丝,而是学校里一些喜爱郑斯宁的学生,他们会自发搜集、整理郑斯宁的笔记、文章等,郑斯宁的一些讲座他们也经常到场支持。学校微信推送的郑斯宁文章,“粉丝”们会在第一时间传播、分享。
由于年龄的原因,从今年开始,郑斯宁不再为本科生授课,主要精力将集中于现有科研项目和研究生指导上。不过,他依然继续为学生开讲座,继续写教育、教学随笔文章,不断与青年学生交流,输出正能量。
原来,教学、科研之余,郑斯宁写教育、教学随笔文章已成习惯。这需要他不断用心学习、用心思考,与时俱进。时间一长,也已积累了几十篇,大致可以分为“青春寄语”“解读正能量”“大学人的文化使命”“耕耘琐记”“教学随笔”等几大类。“郑说心语”专栏陆续选登的就是其中的部分文章。文章广受学生欢迎,给学生“补充了满满的正能量”(学生语)。对此,郑斯宁说:“随笔的灵感全部来自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并多次涉及(给我印象深刻的)来自学生的注册故事。篇篇随笔都是瞬时感动与几十年人生积淀叠加的自然流淌,连我自己也无法复制。”
从事数学教学、研究几十年,郑斯宁深感app素质与人文修养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在讲坛授课之余的这些文章、感悟和讲座,是他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成为他教师生涯的一部分。
《明升中国app报》 (2015-08-20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