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品质优劣,根本标志有两个:一是刊文水平,二是编校质量。刊文水平包括所发论文的学术导向、学术价值、对社会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等;编校质量包括所刊论文语言的通顺、标点的精准、引证的严密、撰写的规范等。评价一本学术期刊的品质,就是要整体评价期刊的刊文水平和编校质量,将学术期刊按门类进行评价排序。这是期刊排名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然而,现实中一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不是直接评价期刊的刊文水平和编校质量,而是剑走偏锋,避难就易,自觉不自觉地造成了评价上的偏误。
一是单纯以复合影响因子、可被引文献比和转引率进行测评排序。应该承认,这些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期刊论文质量,但忽略了从事某一学app术研究群体的规模差异。不同规模的研究群体与论文的转载引用量是密切相关的,以这三个指标代表论文水平,显然是以偏概全。
二是混淆主体、客体,将办刊主体与期刊论文水平混合进行测评。有些评价机构将期刊水平与杂志社员工的学历、职称以及杂志社的制度建设、编辑规范等混合起来进行评价,偏离了测评目标,模糊了测评内容。
三是迷信量化分值,以定量评分取代定性研究。按计算分值或当量值进行期刊排序,将复杂的分析内容和过程简单地以几个数字进行粗线条甚至虚假的表达,貌似给出了一个客观精准的答案,实则掩盖了事物的本质,脱离了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做法。
四是违背统计学规律,主观臆断。有些评价体系将存量与流量混同,将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混用,或者以时点数反映时期现象,或者以时期数反映时点现象,随心所欲。在获取数据时,违背统计学抽样调查原理,不设抽样框,不计样本量,不顾客观条件地使用“专家调查”,原始数据和测评结果带有明显的生造臆断痕迹。
学术期刊评价和排序本是一项严肃的科研活动,这些误区的存在却导致年年岁岁期刊的评价排序结果大同小异,既耗费人力、物力资源,又不能产生显著社会效益;既无益于学术期刊的发展,也无助于办刊水平的提高。
破解上述评价误区,可以把学术期刊评价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客体描述,必须真实;二是现象分析,必须客观;三是价值评判,必须理性。对客体的描述,也就是事实的认定,是基础、关键,有赖于app的方法;对现象的分析,也就是评价者的认知与思考,有赖于其能力水平;价值评判是评价者基于前二者作出的结论,有赖于评价者的价值标准甚至心态。描述、分析、评判是三个层次,也是三个步骤,越往后,主观性越强,对评价者专业水平和素养的要求越高。这种复杂的人类认识认知过程,是任何定量模型都难以精确度量的。因此,一个评价机构要完成庞大的学术期刊评价工程,单靠写写算算、拍拍脑袋显然不行。低水平的学术期刊评价当休矣。应通过方法创新大力提高评价质量,得出经得起推敲和实践拷问、有助于推动自然app和社会app繁荣发展的评价结果。
(作者为明升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