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宜昌4月11日电(记者 郭晓莹)记者11日从明升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获悉,“国宝”中华鲟野生种群目前正面临着种群数量减少、生态环境变化等问题而难以繁殖。有研究表明,长江水体污染导致中华鲟幼鱼畸形和性别失调,使其自然繁殖难度进一步加大。
2014年11月至12月,明升中国app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明升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明升中国水产app研究院、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对中华鲟自然繁殖情况展开了监测,结果令人失望,他们没有监测到野生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这是继2013年首次确认中华鲟未进行自然繁殖后,连续第二年没有发现中华鲟进行自然繁殖活动。
“应该说我们面临的情况非常复杂,各种因素来自各个方面。”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表示,野生中华鲟目前面临繁殖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种群数量减少,二是雌雄性比失调,三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变化。
有权威研究表明,长江水质的污染对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和幼鲟的发育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研究显示,长江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厂排污,导致鱼类代谢障碍;印染等企业排放的高分子有机物,引起了水生生物癌变、畸形和基因突变。有app家发现,长江野生中华鲟的鱼卵中含有TPT(三苯基锡),浓度足以使幼鱼致畸。2001年后,科研人员不断在长江发现躯体畸形和无眼的中华鲟幼鱼。
与此同时,受环境变化影响,野生中华鲟雌雄性别比例一路走高。数据显示,2005年中华鲟的雌雄比例达到7.40:1,目前已接近10:1。这意味着,即便雌鱼产下大量卵子,也无法受精繁殖。(原标题:研究表明水质污染致野生中华鲟畸形和性别失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