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是资源消耗掉75%以上的城市。2008年、2009年、2011年,国家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如今,这些城市都面临着转型的重任。
■本报见习记者 倪思洁
最近,媒体的聚光灯再次聚焦到“明升中国汞都”——贵州万山特区。这片因汞矿开采而被“毒害”的土地上,生存着一群因开矿而被“毒害”的失业矿工。作为曾经的国内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万山特区在过去600多年里,凭借着资源优势换取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如今,汞矿资源枯竭,土地污染难以修复,万山特区的转型发展又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其实,面临同样问题的不止万山。
“资源枯竭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很严重,是影响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明升中国app院地理app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说。
“汞都”缺汞污染大
2009年,国务院将贵州万山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明升中国汞都”在兴盛了数百年后走向衰退。
“贵州省位于全球环太平洋汞矿化带中,境内分布着大量的汞矿床,是我国最重要的汞工业基地。”中科院地球明升手机研究所研究员仇广乐长期从事贵州的汞污染治理研究,他告诉记者,贵州省汞资源丰富,汞金属储量占全国总储量近80%。
如今,贵州省境内的汞矿山分布于万山、务川、丹寨、铜仁、滥木厂和开阳等地,由于资源枯竭,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均已停止。而历史上长期的开采冶炼活动,已经让“汞都”环境不堪重负。
仇广乐表示,目前,贵州大气的汞含量偏高,污染来自开采冶炼和燃煤电厂的废气排放。
“汞是唯一一种可以通过大气传输和循环的重金属,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仇广乐介绍,不同于其他的重金属,汞不会固定在土壤、水体之中,会通过光还原变成气态的单质汞,而这为治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而且,汞在环境中很容易转化成甲基汞,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到生物体体内,而且在食物链的等级越高,富集能力越强。”仇广乐说。
他告诉记者,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以植物修复、固体废弃物固定等方法治理汞污染,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治理体系,治理办法很难有效应用于实际治理。
“枯竭”城市何其多
“像万山这样的冶金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壤污染。这个问题对于湖南、成都等地的有色金属城市更甚。”明升中国app院地理app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沈镭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以生产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明升中国app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马延吉告诉记者,煤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煤矸石堆积和土层破坏造成的地面沉降等问题,怎么复垦、回收是煤炭资源城市面临的主要难点。
近日,国家发改委通报了2013年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我国三大保护性开采煤田之一的黑龙江七台河市被评为“较差”。
对此,张文忠表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评的内容包括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整治和行政效能情况。之所以七台河市考核结果不理想,原因之一就在于历史遗留问题太多,转型发展压力大,环境整治成为难点。
城市“再生”耗时久
“所谓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也叫资源衰竭型城市,是资源消耗掉75%以上的城市。”沈镭说。
2008年、2009年、2011年,国家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如今,这些城市都面临着转型的重任。
2013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界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并明确提出“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不强”。
对于参与了规划制订的张文忠而言,未来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否还会增加仍是未知。“这262个资源型城市中,有31个处于成长期,141个处于成熟期,67个处于衰退期,23个处于再生期。”他说。
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近7000万平方米棚户区需要改造,约14万公顷沉陷区需要治理,失业矿工人数达60多万,城市低保人数超过180万。
“对于矿业城市而言,很多城市因矿而建、因矿而衰。资源衰竭后,如果城市所在的经济区位不理想,就会在吸引投资方面遇到困难,在培育新明升方面就存在难度。”马延吉建议,区位不理想的资源枯竭城市要想“再生”,需要有规划地控制发展规模,形成明升的多元化发展,协调好城市发展与矿工就业的问题。
张文忠表示,国家已经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但解决城市历史遗留问题,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科研院所而言,仇广乐表示,科研人员应当一方面研究怎么让企业提高回收的工艺、冶炼开采的工艺;另一方面从环境角度出发,与企业接轨,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作一些努力。
《明升中国app报》 (2014-08-04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