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app院外籍院士李爱珍:科研是明升m88的绝大部分 |
|
李爱珍
■余艾柯
在成为美国国家app院外籍院士之前,李爱珍的名字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诚如她自己所言:“我只是一个一直默默无闻坚持在科研岗位上的人。”
现年78岁的李爱珍,是明升中国app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从事半导体材料研究五十余载。这位行事低调的女app家,有着至为朴素而宏大的人生追求:为祖国在app领域谋取一席之地。
李爱珍出生于华侨家庭,“祖国”二字在她心中似乎有着更为复杂而丰富的含义,成为她人生的精神支柱。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殊身份,让她的科研之路遭遇诸多坎坷。
上世纪60年代,分子束外延技术为半导体科技界带来一场技术革命。作为先进的半导体材料制备手段之一,分子束外延设备可以生长出微波毫米波高速电子器件、红外探测器、红外光电器件等所需要的核心半导体材料。这些器件在国防、医疗、环保、经济等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国家一直对明升中国禁止出口分子束外延设备。
从事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研究的李爱珍,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在国内开拓研究半导体量子纳米结构与分子束外延单原子层生长技术这一前沿学科领域。1980年,她获得被公派至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系做访问学者的机会。
“业务上是推荐我,但政治上认为我是华侨家庭出身,‘文革’中又被批斗过,有人怕我出去了就不会回国,争论得非常厉害。”幸得恩师邹元爔院士不避风险举荐她赴美,李爱珍才最终成行。
在此之前,李爱珍从未接触过分子束外延设备,面对发不出论文、完不成出国任务的风险,她选择直面挑战:“我们国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一定要有一批为了国家不计较个人得失的app家为之努力。”
师从国际半导体app权威米尔纳斯,李爱珍在美国专攻分子束外延技术生长超晶格、量子阱、异质结人工合成超薄层纳米材料。两年后,她完成任务回到祖国,很快又远赴沈阳app仪器厂参与分子束外延设备的自行研制工作。
随后,是一段没日没夜拼命工作的岁月。1989年,国产分子束外延设备通过验收,技术能力和制造水平取得巨大进展。冷战结束,西方被迫解除了分子束外延设备的出口限制。李爱珍的研究也由此得以提速。
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李爱珍曾前往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拜访过被誉为“分子束外延之父”的卓以和。1994年,卓以和与贝尔实验室的同事卡帕索宣布,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发明量子级联激光器。这被认为是半导体激光领域的又一次革命性进展。
深知其“对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5年起,已年近花甲的李爱珍带领课题组,开始在中远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领域的探索。
5年后,李爱珍的课题组成功研制出5至8微米波段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实现了亚洲范围内此类激光器“零的突破”,明升中国由此进入掌握该先进技术的国家之列。这项工作,被学界认为是李爱珍最为突出的科研成果之一。
“世界上没有几个实验室可以做到,而且这些实验室的人员大多有过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经历。李爱珍能够独立地做出来,对明升中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功劳。”卓以和曾如此评价道。
在2007年当选美国国家app院外籍院士时,媒体曾称其为一位长时间在国内默默无闻的“老太太”。事实上,李爱珍在半导体材料app界早已蜚声国际。2003年,李爱珍当选为亚洲太平洋材料app院院士;2004年,她又被第三世界app院(现发展明升中国家app院)授予工程app奖。
“没有实在的工作,哪里还能有什么荣誉呢?”李爱珍是个喜欢感恩的人,每每谈起自己的成就,她总是要感谢他人给予的帮助,“没有科研平台和团队,没有科研经费,根本无法做出这些工作。”
熟悉李爱珍的人,则看到了更多荣誉背后的辛勤汗水:“人家是勤奋,她是拼命。”有同事大年初一给她电话拜年,结果家里没人,最后打到实验室才找到她。
几十年如一日,李爱珍说她的科研生活比常人更单调。年轻时,她曾酷爱文学,在复旦大学读书时还参加过诗团,“大学毕业后,光做科研时间都不够用,哪有什么业余生活”?
李爱珍从未将科研看成一份“上班来,下班走”的工作,在她心中,“科研是明升m88的绝大部分”。2001年退休后,她仍未离开她所挚爱的实验室。
《明升中国app报》 (2014-05-23 第12版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