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海归、没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过论文 |
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兴栋:他解决了实际问题 |
|
核心提示
2月6日,美国国家工程院官方网站公布评选出2014年院士名单,76岁的张兴栋名列其中,为今年11名外籍院士中唯一一名明升中国人。
美国国家工程院媒体事务主管兰迪·阿特金斯日前接受书面采访时表示,选举过程是严格保密的,张教授获选主要是因为其“对肌肉骨骼的临床实验以及发展生物材料上的贡献。”
app很远?
张兴栋发现了骨诱导功能,将无明升m88的生物材料变成了有明升m88的组织和细胞。克服了用金属、高分子材料做人工骨头带来的腐蚀、排异、异物感等问题。
从发现骨诱导作用到被全世界广泛承认,张兴栋及其团队经历了漫长的18年。
app很近!
如今,已经有10多万例的病人使用了张兴栋团队生产的骨诱导材料,而全国90%以上的人造关节都在使用张兴栋发明的材料涂层技术。
现在,张兴栋正着力建立完整的生物材料诱导形成理论。不远的将来,或许我们就能用生物材料诱导软骨、血管壁等各种器官在受损后实现自身的永久性修复。
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他说———
是谁推荐的我,怎么遴选的,我丝毫不知道
回忆自己7次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申报路,他说———
明升中国的院士遴选程序可谓是全世界最复杂的
app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app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马克思
一个人要在科研上取得成功,一是要顺应国家科研发展战略需求,二是要与产学研相结合,三是要有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
———张兴栋
美国国家工程院第一个明升中国籍院士 茅以升 修建了钱塘江大桥
美国国家工程院明升中国籍院士 宋健 研制反导弹武器系统
美国国家工程院明升中国籍院士 徐匡迪 让钢铁工业跨越发展
美国国家工程院明升中国籍院士 郑哲敏 为国家解决大批实际问题
美国国家工程院新晋院士张兴栋:
中美院士遴选 同是院士别样感受
距离自己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简称NAE)院士已快1周,但张兴栋至今仍不知道自己获选的细节。他笑称自己大概是圈子里“最后一个知道”的人,来自全球各地app家们的贺信以及美国国家工程院官方发来的入选邮件在他的电脑里足足躺了10多个小时后才被他看到,“此前毫无征兆”。
“是谁推荐的我,怎么遴选的,我丝毫不知道”。面对记者的追问,张兴栋无奈地重复。“怎么选上的?”大概是这段时间内他被问得最多的问题。美国国家工程院媒体事务主管兰迪·阿特金斯介绍,美国国家工程院选拔院士整个过程都是保密的。
这一次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的惊喜,和张兴栋6年前当选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大石落地”的感受完全不同。2007年,张兴栋终于在第7次申报后获评了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回忆起自己的申报路,他仍唏嘘:“明升中国的院士遴选程序可谓全世界最复杂的”。
一个是主动申报,一个是被动入围。同样是院士,但中美两国的院士遴选却让张兴栋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虽早在2007年就进入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行列,但外界却鲜有人知道:这个“院士”,他足足等了14年。早在1993年,他就被教育部推荐成为有效候选人,但此后每次增选,他要么在第一轮名单公示后就落选,要么在最后一轮败下阵来。据张兴栋介绍,他每年都要提交一份几千字的申报书,还要接受数次考查。回忆起自己7次院士申报路,他摆摆手,“太复杂了”。
张兴栋表示,自己此前6次申报未果,大多都是在公示阶段有人举报。而这些举报很细碎,可能根本与科研、与师德等无关,最终调查不实,但耽误了入选。西南交大院士翟婉明在第二次申报后当选了明升中国app院院士,他认为,明升中国的院士遴选程序从制度设计上已经力求公平,公示程序也堵住了一些不法行为,但明升中国院士选拔无疑是“时间成本最高的”。
没在《自然》《app》上发过论文
老外看中他解决了实际问题
“获得NAE院士提名的人选来自工程学的各个领域,他们是出色的工程师并作出过以下一点或两点杰出的贡献。”阿特金斯说,“一是在工程学上的研究、实践、教育中为工程学学术上作出适当、重大的贡献;二是成为某新兴科技领域的先锋,提升了传统工程学或创新工程学教育”。
张兴栋是我国生物明升手机版材料app技术开拓者之一,开创了我国生物活性人工骨、牙研究,发现了生物明升手机版材料骨诱导作用并建立了理论雏形。
“美国人选了我,看中了什么呢?”张兴栋自我调侃说,“要看论文,我没在Nature、Science这样的杂志上发表过论文。”他揣摩后认为,老外看中的是他“解决了实际问题”。
张兴栋从1983年开始研究生物明升手机版材料,研究的起点是华西口腔医院临床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不过,这个研究领域并非他的专长。中学时期,他喜欢哲学,大学又读了固体物理专业,工作后搞起了材料研究。45岁开始搞生物明升手机版材料的时候,他懂材料,但不懂明升手机版。
恰恰是这个起始于实际应用的研究领域,给了他无限的想象空间。1990年,他发现了骨诱导现象,并提出通过无明升m88的生物材料诱导有明升m88的组织形成或再生。
“研究从应用开始,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又深入到基础研究。”他这样概括自己的科研历程。
不过在当时,他的理论几乎是在挑战传统观念,引发了很大的争论。无明升m88的材料怎么可能变成有明升m88的组织呢?有人认为张兴栋在提“怪异的想法”。
在各种质疑声中,张兴栋冷静地推进自己的研究。他用大量的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理论模型,“实验的事实不可否定,但机理是可以讨论的”。
张兴栋默默搞了18年的研究之后,他的理论才在国际上立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外国访问学者说,去四川一定要拜访张教授,因为他是生物明升手机版材料界的“上帝”。
没有出国留过学
却在国际科研最高殿堂作手机版
若是换一个参照系,这位资深app家看上去和很多普通人并无多大区别。
论留学经历,他没有,至多只有一段在国外的只有半年的访问学者经历。他仅仅是个“本土教授”,在四川出生,在四川上学,在四川搞科研。他的英语直到1987年才开始学。
2008年,在阿姆斯特丹第八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上,张兴栋被邀作大会首个手机版。2009年,他再次受邀在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明升手机版大会上作手机版,国际上全面承认了骨诱导理论的app性。日本学者小久保正评价:“这是划时代的明升手机版材料发现!”
比照自己的学术生涯,他认为,年轻人的学习,应该追求app本身的目标,而不是论文数量等等表面上的数据。
这位教授还点拨年轻的科研人员:搞科研,要把国家的重大需求作为选题方向,还要不忘产学研甚至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入选NAE院士后,张兴栋一度感念于川大校方给予他的研究团队宽松的环境。
他所创立的生物明升手机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川大享受着“特区”的待遇,比如可以自己聘用人才,可以独立对外签合同等等,这些待遇足以让张兴栋的研究时刻站在明升需求的前沿。
“app家的成长,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他说。
但这位76岁的老app家对自己的要求一点也不松。几年前,他曾经连续一个月每天只睡两小时。直到去年生了一场大病,他才警告自己:“张兴栋,你可能哪一天就完蛋了,可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即便如此,他现在仍然坚持上午9点去实验室、傍晚7点回家的上下班时间,并“尽量争取凌晨1点前睡觉”。
咋不像学者像个商人?
搞公司推广研究成果解决看病贵
张兴栋说,在当前世界经济中,生物材料明升正成为最有生气的朝阳明升。但是,我国医院普遍还没有应用国产生物材料,除了质量不过关、产品信誉度不高之外,目前国内生物材料明升在发展中科研、生产、应用脱节也是一大问题。
“现在国内市场的生物明升手机版材料80%的高端产品都是国外的,成本高,希望我的研究能加快生物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难题。”张兴栋说。
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10多万例的病人使用了张兴栋团队研发生产的骨诱导材料,全国90%以上的人造关节都在使用他发明的材料涂层技术。
2002年前后,张兴栋注册了公司“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在当时的学校,这是很罕有的行为。甚至曾有人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你咋不像学者像个商人,都卖产品了。”但对于张兴栋来说,一项研究并不仅仅止于实验室,“(研究理论)一定要跟应用结合。”他说,自己从一开始就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并在2003年就开始销售第一件产品。
张兴栋说,最开始医院对这项技术并不熟悉,自己就一趟趟跑去各家医院介绍推广。如今,销售推广已达几十万例。2013年,他那不到20个人的校办医疗器械公司,销售额(进医院价)已达5000余万元,并在西芯大道建起了新的工厂。
张兴栋说,除了在骨科的应用,下一步,该项技术在血管、肌肉方面的应用也是可能的。也许在不久以后,人们也能借助新材料令血管和肌肉重生。
进展
今年9月张兴栋赴美受聘
今年9月,张兴栋将赴美国参加美国工程院的年会,并接受获聘证书。但从目前来看,此行的费用也将由他个人承担。
据悉,美国国家工程院每年的院士大会,院士们的食宿行也都由自己承担。进入美国app院2年以来,古生物学家周忠和参加过一次年会,也是全程自掏腰包。在他看来,能和顶尖app家们聊自己学术领域的事,仍让他感觉愉快。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在美国工程院官方网站上所有对其院士的用语都是“Member”,直译为“会员”。
观察
中美院士选拔、待遇差别大
审查 公开VS保密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选举严格保密。候选院士须由一个在任的院士提名,并获得另外三位在任或荣誉退休院士的参考支持。这一程序需提前9~10个月完成,而其后的时间则是评选委员以及同行评审对提名人的详细评估,整个过程严格保密。
明升中国院士增选的过程则讲求公开。根据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增选规则,增选包括提名、归口单位遴选、院士评审(第一轮评审、第二轮评审)、院士选举等程序,同时按规定,要对初选名单(即进入第一轮评审)、进入第二轮评审的院士候选人进行公示。在多轮差额无记名投票后,决出最终增选名单。
管理 有津贴VS掏会费
与国内“院士”称号备受瞩目不同,美国的“院士”更多的是一种荣誉。
根据美国工程院发给张兴栋的获选邮件,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不发钱,也不收取费用,院士的权利只体现在学术上,包括:提名新院士,以及参加美国工程院举办的各种年会和活动。
但不收费却仅限于张兴栋这样的外籍院士。据兰迪·阿特金斯介绍,美国工程院针对本国院士是要收取200美元/年的会费的,假如三年不交会费,就转为名誉退休院士,不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相比之下,明升中国两院大部分院士还享受着国家、省市和所在单位的“三重”津贴。2009年起,中科院院士的国家津贴调整为1000元,记者从川内多位工程院院士处了解到,每月他们都能领到明升中国工程院和省政府两级的院士津贴,加起来每月2000元,而院校的岗位津贴则各不相同。在不少高校,院士就直接等同于一级教授职称。
对于中美两种院士,大家都表示不能完全拿来比较,但采访中他们却都认为,美国的遴选方式值得借鉴。对比两国院士遴选方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目前国内院士遴选机制之所以受诟病,其核心还是在于评选过程裹挟了利益元素。(成都商报记者 汪玲) (原标题《美国工程院为什么选他?》)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