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生
拙文《摈弃唯SCI评价体系的呼声与思考》在《明升中国app报》刊登(编者注:见2013年6月4日5版)后,不少同仁关注和发表意见。部分同仁认为SCI应当放弃,但更多的人认为用SCI评价科研成果是当前国情决定的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没有了这个不app的评价体系,就会落入权力、关系主宰的更加不堪的境地。所以宁愿忍受这个不app的评价体系。这种认识不无道理。为此我借此文提出一个不排斥SCI但又不唯SCI的科研成果评价系统。
汇总国内的刊物分为核心期刊(CSCD)和非核心期刊,根据2012版的CSCD名录,核心期刊多达1124种。CSCD按照学科对核心期刊进行了排名,地学类刊物中,《地质学报》、《地质论评》、《明升中国app》、《矿床地质》、《地层学杂志》分别列第1、2、3、4、35名。《古生物学报》和《微体古生物学报》被放在生物类,分列第30、16名。这两个排序都不符合古生物学领域专家的感知,所以,CSCD的排名不能直接用于成果评价统计。
本文提出将CSCD刊物分成三区。一区的是国家级学会和国家app院的刊物,如明升中国古生物学会的会刊《古生物学报》、明升中国地质学会的会刊《地质学报》和《地质论评》、明升中国app院的《明升中国app》中文版和《app通报》中文版。发表在一区刊物上的文章,在成果统计时每篇赋值1。
二区的是著名科研机构或著名高校主办的刊物,如明升中国app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质app》、明升中国地质app院主办的《地球学报》、明升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地球app》、南京大学主办的《高校地质学报》等。发表在二区刊物上的文章在成果统计时可以赋值0.8。
三区的刊物是非著名高校或机构的刊物,如新疆石油学会主办的《新疆石油地质》。发表在三区刊物上的文章在统计时每篇赋值0.6。至于非CSCD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以赋值0.4。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把国内所有刊物发表的文章都包括进来,同时对不同刊物的发表难度或水平差异又有比较合理的反映。
国外的刊物分为SCI和非SCI的。对于SCI刊物(包括国内SCI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其赋值可以直接以影响因子加1。例如,法国的Geobios的影响因子是1.0,统计时就赋值2;美国地质学会的Geology的影响因子是4.1,统计时就赋值5.1。这样赋值意味着在Geology上发表1篇文章相当于在国内《地质学报》上发5篇文章。这个换算关系既对前者有利,也没有忽略后者。国外非SCI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参照国内CSCD刊物上的文章统计方法进行赋值,国家级学会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每篇赋值1。
还有两类文章也不能完全不计,文集上的文章和会议摘要,就分别赋值0.4和0.1吧。专著如何统计?单一作者的中文专著写个稿子也要1年吧。1年如果写文章也许能写3~5篇吧。所以,单一作者的中文专著在统计时赋值5。单一作者的英文版专著还要加上英语写作的辛苦,所以统计时赋值7吧。这个系统没有包括非文章形式的创新成果,非文章形式成果的统计要另行设计。
通过以上系统可以对科研人员文章形式的成果进行比较合理的统计。既没有唯SCI,也没有不考虑SCI影响因子。设计一个评价系统的总原则是既要反映不同刊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尊重所有人的成果。
这个评价系统暂且称为“含SCI全衡系统”。在使用这个系统进行成果评价时特别要注意四点:第一,只有同专业内部具有可比性。因为美国古生物学会会刊Journal of Paleontology2013年的影响因子才1.1,而细胞生物学刊物Cell2013年的影响因子是32.0。搞细胞生物学的人发1篇文章的统计得分相当于搞古生物学的人发表29篇文章的统计得分。第二,比较的是文章,不是成果。文章是成果的近似反映,但不直接等同于成果。例如,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如果发表在《明升中国app》中文版上,只能得1分;如果发表在美国的Science上,可以得32分。同样一个科研成果,在不同的刊物上发表会有不同的得分。第三,多作者的文章,由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决定该文得分的分享方式,不可重复积分或溢出计分。可以采用九一制分配,即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享其得分80%~90%,其余作者分享该文得分的10%~20%。第四,涉及保密的重大技术发明或app发现是不可以公开发表的,故不能在该系统中反映,例如景泰蓝的制作方法。
成果评价是科技人员职称晋升、成果奖励的主要依据。做好了,会促进科技创新;做不好,会起反作用。唯SCI的成果评价方法搞得科技界怨声载道,但又苦于没有好的办法替代它。本文提出的方法是一种初步解决之道,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当我们有了比较合理、比较app的成果评价方法之后,科研人员深恶的权力和关系之手就难行其道。
(作者系明升中国app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明升中国app报》 (2013-07-09 第6版 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