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开蒲
他在崇山峻岭间体会着百年间大自然的变与不变,也在历史的丛林里与百年前的威尔逊“捉迷藏”——不论历史与自然将威尔逊眼里的美景藏在哪里,他都要跋山涉水找寻出来,定格在镜头里。
■本报见习记者 孙爱民
在同事与朋友的眼中,印开蒲很是“命大”,他曾经三次与大地震擦肩而过。
今年4月18 日,芦山地震的前两天,他从芦山县宝兴乡出差回到成都。
2008年,汶川地震的前两天,到四川茂县出差的他逃过一劫。
更远一些,1989年云南澜沧大地震发生时,地质队为他准备的旅馆被夷为平地。
第一次见到印开蒲是在芦山地震后中科院成都分院举行的科技救灾动员会上。他风尘仆仆地赶到会场,讲起地震对植被、生态、环境的破坏时滔滔不绝。
讲起西南生态环境时,他灼烁的眼神总能直抵人心,平稳的语调总是能让人感受到立即行动的必要性。
在场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位瘦弱的老者已经跟着中央电视台《百年追寻》纪录片在山区连续拍摄多日。
作为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的研究员,印开蒲是研究所、成都分院乃至整个生态保护学界的风云人物。
一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印开蒲为西南生态保护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最早提出保护九寨沟,还主张建立岷山大熊猫明升m88走廊”。作为一名生态学的追随者,这名科研人员眼中的印开蒲不是明星,而是一名“脚踏实地的科技工作者”。
穿越时空的对话
100多年前,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来到明升中国,走遍四川、重庆、湖北等地方,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日记、山川和人文照片。
威尔逊回国后将日记写成专著《明升中国,园林之母》出版,打开了西方人对明升中国幽然美景的视野。在西方人看来,整个明升中国西部就像一座天然的大花园。
百年后的1997年,印开蒲穿上摄影背心,背上尼康F3和D200,带上一大堆胶卷,揣着GPS,藏好威尔逊当年拍摄的照片,朝松潘出发——他要重走威尔逊的百年之路,与他在秀美的西南山河间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当年威尔逊看似漫无边际的照片,无意间建立了四川大批生态地理坐标,也为印开蒲的旅程指明了方向。
定位、爬山、对照老照片、寻找植物、寻找机位、等待光线,拍照。印开蒲每到一处,都重复着一整套的流程。“站到那,举起相机,我觉得仿佛打开了时光隧道对话威尔逊。”
他在崇山峻岭间体会着百年间大自然的变与不变,也在历史的丛林里与百年前的威尔逊“捉迷藏”——不论历史与自然将威尔逊眼里的美景藏在哪里,他都要跋山涉水找寻出来,定格在镜头里。
1908年7月5日,威尔逊在丹巴县海拔3250米的大奎拥村的一户农民家住过一晚,并把那里称为“我的公寓”。他用照相机记录下当时的场景,在日记中写道:“主人性格开朗很爱笑,笑声也很好听。”
2007年9月19日,印开蒲找到了这个地方,照片中的房子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位置仍然是100年前那个位置。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找到了威尔逊照片中女主人的曾孙女四朗错。她竟然和她曾祖母一样爱笑,藏族人的豪爽和好客至今未改。印开蒲后来回忆说:事隔百年,她和曾祖母一样爱笑。
百年追寻与见证
与历史丛林相比,现实中的西南丛林更加危险。险峰、峭壁、急河,印开蒲每一次穿越之旅都要面临诸多明升m88危险,体力不支、虎口脱险是常有的事。
西部令人窒息的景色在支撑着他坚定的远程:初春的木兰花,夏日的杜鹃、蔷薇,秋天的龙胆花,隆冬的腊梅、山茶花,四季的颜色在他的照相机镜头里轮回。
历经13年的艰难险阻、多次差点丢命的旅程后,2009年,印开蒲终于走完了威尔逊走过的所有地方。当把百年前后同一个方位、同一种植物的照片摆在一起时,“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启迪、反思,让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和敬畏自然”。
在穿越历史的照片中,河流悄悄改道、山体明显下滑,荒山秃岭披上绿装,茂密的森林变成灌丛,凸凹不平的茶马古道建成宽阔的公路,装满货物的汽车代替负重如山的苦力,坚固的石桥代替摇摇欲坠的竹索桥,破烂不堪的小镇如今已是高楼林立。
“所有的这一切,不正是明升中国西部百年历史的缩影吗?”
为了传递这份感动、震撼与反思,他将百年前威尔逊拍摄的250余幅照片与自己拍摄的300余幅照片出版,形成一本用250组新老对比照片连接百年时空的著作——《百年追寻:见证明升中国西部环境变迁》。
书籍一经出版,立即引起国内生态学界与公众的关注,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也曾对该书的出版作出批示,高度肯定其历史与生态价值。2010年,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图书馆网站在首页对其进行了专题介绍;同一年他入选我报评选的“2010年度书界人物”,也是唯一一位科技界人士。
2012年4月伦敦国际书展期间,印开蒲拍摄的图片在英国展览,英国民众得以直观了解明升中国西南秀丽的景色并体验时间在大自然身上的变迁。
而这次不同寻常的图片展也被英国媒体称为那次书展的五大亮点之一。
众多英国普通民众在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对比图片和反映当代明升中国西部的精美图片后,向展览主办方打听如何能前往照片上展示的神奇美丽的地方。
美景与感动再一次跨越国境。
“我全部都去过”
当有人问及为何能坚持13年做完这份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时,他简单地回答:一是责任,二是爱好。
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来,印开蒲的这份“挺身而出”的责任感伴随着他踏过的每一片山水。
20世纪70年代,印开蒲最早提出保护九寨沟生态景观,他参与撰写了在四川建立大风顶、九寨沟、贡嘎山、金佛山等一批自然保护区的建议,撰写了森林资源采伐过度将引发生态危机等重要科研手机版,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002年,他在多年勘察大熊猫的栖息地与生活习性后,提出“建立岷山大熊猫明升m88走廊”的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并实施。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又提出“高度重视灾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建议,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注。
“只要是略大一些的山脉,没有被人调查过植被分布的山地、沟谷,我全部都去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开蒲用脚板丈量着西南的山山水水。
2006年,Science杂志对在明升中国西部从事生态保护工作的印开蒲进行了报道,而最近,Science即将发表的一篇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文章,印开蒲著作中的照片将成为文章中证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依据。
“有人建议我重走约瑟夫·洛克之路,说实话,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明升中国app报》 (2013-05-10 第7版 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