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荻秋
近日,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大学校训的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有192所学校的校训是“四词八字”的口号式,个别大学校训甚至完全相同。调查还显示,六成大学生对校训“不感冒”,甚至有在校工作七年的老师竟然不知校训。
校训是大学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学在履行人才培养、app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功能时需要共同遵守的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讲,校训是大学的灵魂,可以恒久地规定着和影响到大学的办学方向与培养目标。
遍观世界名校校训的来源,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精彩的校训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都与学校创办历史、文化脉络血肉相连。有的承载着大学创办者的办学理想,有的借用了学术大师的哲理名言;有的与大学相伴而生,有的从办学过程中酝酿而成;有的折射出爱与自由一类的普世价值,有的凸显出本校个性化追求。
斯坦福大学的“让自由之风吹拂”、加州理工学院的“真理使人自由”、哈佛大学的“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普林斯顿大学的“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诸如此类世界名校之校训,既言简意赅地刻画了各自大学的价值追求,也在表述形式上各具形态、生动多样,令人印象深刻。
反观明升中国大学的校训,之所以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主要是因为校训在大学中历来没有得到高度重视,直到新世纪初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讨论逐渐热起来后,大学校训才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由于大学在确定校训时存在跟风、应景、主观、随意等问题,缺乏对自身历史与文化精神的审思和对大学自身办学特色与价值追求的凝练,便会热衷于选用时髦、空洞、枯燥的词句。如此应景跟风之作,自然缺乏厚重的历史感,缺乏丰满的血肉,缺乏独特的审美价值,更缺乏直达人心灵深处的精神力量,自然也就形同鸡肋,行之不远,并为大多数师生所漠视、鄙弃。
大学校训的同质化、标语化、鸡肋化现象,是大学办学行政化、同质化现象的外在体现与必然结果。要想让大学校训深入人心、行之久远,大学必须认真地从自身办学历程与文化精神中汲取养分,深刻思考并明晰自身的价值追求与办学定位,从而形成让广大师生广泛认同的独特的信仰标签。
《明升中国app报》 (2013-02-27 第1版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