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周扬清 陶韡烁 黄辛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1-11 16:46:45
选择字号:
构建立体空间 让“创新之苗”自由成长
——复旦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道
 
【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 周扬清 陶韡烁 黄辛报道】11月9日,第三届“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论坛”(以下简称“上海创新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上海市各高校师生代表齐聚复旦,交流高校创新活动经验,展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果。一份权威资料表明,复旦大学多年来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本科生学术创新的机制、方式和路径的改革,成绩斐然,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
 
本科生学术资助计划:打造创新攀登的“天梯”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这句振聋发聩的疑问不能不让国人警醒。明升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近30余年改革发展教育事业尽管成果斐然,但能否突破现行教育体制瓶颈,真正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创新性拔尖人才,仍为全社会所期待。2009年,教育部正式出台了被称为“珠峰计划”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而复旦大学正是首批入选的试点高校之一。
 
作为研究型大学,复旦大学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在app探索的前沿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早在1998年,复旦大学即依托由李政道先生在国内部分高水平大学创建的“莙政学者”学术研究资助项目,初步建立起本科生学术资助体系。借鉴该项目人才培养经验,学校筹集资金逐渐设立“望道项目”、“曦源项目”,结合“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等项目机制,通过有机整合,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立体交叉的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平台(FDUROP),发掘和引导越来越多具有科研潜力的本app生投身学术探索。
 
FDUROP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年资助近500名本app生独立开展创新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平台一年六次接受申请,本科生可以自由选择课题、自行邀请名师作为导师,自主申报不同计划的资助。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app研究的训练,定期接受专家检查和质询。大批本科生经过这一平台的训练,走上学术之路,进入国际一流学校深造,一些学生已在学术上做出杰出的成绩。
 
十余年来,FDUROP资助学生数从实验app专业每年10人,发展至复旦“文、理、医”全专业每年400多人。截止2012年7月,“?政项目”已有601位优秀本app生获得该基金资助,自2003年设立的“望道项目”已有1057位本科生获得资助开展学术研究,而2008年设立、由院系支持的“曦源项目”更有1873位同学获得资助。
 
“以一名真正的学者标准要求自己,这是FDUROP带给我的转变,”刚带着自己的学术成果赴泰国曼谷参加明升手机版领域的一次高等级的国际学术会议的望道学者、上海明升手机版院临床明升手机版八年制的周峰如是说。
 
2012年9月复旦大学调整FDUROP项目资助办法后,复旦大学的本科生参加自主申请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也可以由学校报销路费、国际旅费和住宿费了。根据复旦大学正式开始实施的《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平台(FDUROP)财务制度》的规定,复旦本科生出席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并做科研发表或汇报,可获得国内最高2000元,国外最高8000元的经费资助。据悉,截止2013年上半年,教务处已资助3位FDUROP项目学生参加国外的国际学术会议。
 
近年来,复旦的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兴趣日益高涨,学校加大了对本科生开展学术科研体验的经费投入,一批顶尖学者志愿加入到指导教师队伍中。2012年全年,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投入的经费达430余万元,比2008年的198.8万元增长超过115%。四年间,获得科研课题立项的学生增长近40%,达到1293人,占全部本app生比例的10.5%。
 
自2012年9月起,复旦大学对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资助强度进一步提高。?政、望道项目固定资助额度从7000元提高为10000元,曦源项目固定资助5000元。根据实际情况,相关课题可以申请课题经费补足,最高额度为10000元。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也可按标准获得相应资助。
 
今天,在复旦大学,参加FDUROP计划并通过研究发表文章已经成为一种学术“牛人”的必备“标志”,更成为“学霸”群体中的一种时尚。2011年结题的学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3篇,其中SCI论文15篇,EI论文8篇,ISTP论文1篇。2013年到目前为止,我校创新创业计划共立项项目305项,资助442位学生参与,并从中选拔115项报送“国家创新创业计划”
 
目前,数十位同学本科期间发表文章数篇文章,复旦大学学生学术研究成果日益彰显。三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创新创业的学生共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文章84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54篇。例如:明升手机系2009级的任东同学的第一作者文章发表在明升手机顶尖学术期刊J. Am. Chem. Soc. (2011年的影响因子为9.907);宋壬初和陆蔚在导师孙未未副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基于路网的GPS采样序列定位算法”课题研究,于2012年11月赴美参加ACM SIGSPATIAL GIS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进行了项目成果手机版,最终获得世界第二名,其论文《运用多核处理器实现快速地图匹配(Quick map-matching using mutil-core CPUs)》亦同步发表。
 
计算机app技术学院的郭泽宇是2009届“?政学者”、2010届“望道学者”,在校期间与导师孙贺博士在“关于最小曼哈顿网络问题算法和复杂性”这一国际前沿领域取得18年以来的最好成绩,解决了计算几何领域十余年未决的重要猜想,获邀参加第25届计算几何国际大会并做手机版,成为三十年来该大会第二次邀请的明升中国学者。
 
近几年,陆续有早年曾获得学校FDUROP平台资助的“莙政学者”们从海外博士毕业后回校任教,并担任“?政学者”导师。其中不乏在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如我国培养的第一位人类生物学博士1999届“莙政学者”李辉、2000届“莙政学者”郑耿锋、2003届“莙政学者”吴昊等等。
 
在成功开展学术研究资助工作15年的经验基础上,2012年,复旦大学又推出并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和实践资助计划——“登辉计划”,着力构建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分层次、成体系的大学生实验实践平台。“登辉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际创新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设计和组织各类实验和实践活动去探索app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哪怕只是验证一下常识性的app问题。同时,复旦也希望通过登辉计划,鼓励学生利用创新思维,对最新科研成果开展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实现学、研、产一体化的创新意识,聚焦解决国计民生中的实际问题,让科研创新真正能够转化为驱动力和生产力。
 
多元化课程体系:有空间,有宽度
 
如果说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体系为学生树立了攀登app高峰的“天梯”,那么多元化的高质量课程体系就是这天梯所植根的“厚土”。
 
近年来,复旦大学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拓展国际化培养途径,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建立了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为中心的多元化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足够学习的空间和宽度,致力于培养人文素质与app精神并重、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具的拔尖创新人才。
 
复旦大学目前本科阶段的课程结构由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大板块组成。“2007年至2011年,本科教学年开课种类从近2500门增加到3100余门,开课量从4931门次增加到5650门次,生均拥有课程0.46门次。”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介绍道,“作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生均门次数据已经大大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按照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复旦大学高度重视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力度。从2010年开始,复旦大学以教学岗位设置为契机,在资源配置上对小班化教学予以倾斜。“2007年至2011年,学校本科教学班级规模在6人以下的课程从170门次左右增加到377门次。2011年班级规模在30人以下的课程已达到课程总量的54%以上。”陆昉说道。
 
2011级本科生刘雨诗表示,小班化教学可以让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在与老师和同学思想碰撞中获得更多的深度知识和思维体验。
 
自2007年起,学校还专门划拨经费支持非语言类全外语课程和研讨性课程的建设。截止2011年,复旦大学开设全英文课程181门次,比上年增长10.4%。现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市级示范性全英语课程8门。近三年累计开发研讨性课程9门,带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使得复旦学生不出国门就能获得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大大提升了本科生的国际交流和学术对话能力。
 
为了打破分门别类的专业壁垒,贯彻人类学问与知识的共同基础,复旦大学构建包括六大模块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app精神、生态环境与明升m88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核心课程由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以及知名教授等担任主讲教师或课程负责人,形成了经典导读、助教制度、小班讨论、多元考核、网络互动等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通识核心课程传授知识之余,更打通相关学科背景、跨学科关联。”2012级本科生陈旖雪说。截止到2011年底,核心课程已开设11个学期,共计建设核心课程172门,共有19008人次的学生选修,75%的课程开设了课外的讨论班(Seminar)。
 
复旦的通识教育不仅是为扩大人才概念的外延,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一些良好的文化趣味。“其根本意义是培养学生形成本民族的文化自觉,提高关怀天下的人生情怀、深厚的学术精神以及思想感悟力。”复旦大学任重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这样说道。
 
今年7月初,复旦大学宣布加入世界知名的“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s)联盟——Coursera网络,引入国外先进理念,“倒逼”和加速学校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的创新。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表示,“我们加入这一联盟,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主动应对新趋势的调账,把国际上的最好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引进来,提高我们的学生教学质量。”
 
据介绍,复旦正在探索“线上大规模授课+线下小班化讨论”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将给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重在体验。一个最新的事例是,今年上半年,来自沪上28所高校的1219名同学通过上海市共享课程平台选修了由复旦大学哲学系王德峰教授领衔开设的《哲学导论》,学生按照25人一班分成40个班,除了通过网络收看王教授网上授课外,学生还需出席在10所大学实地举行的小班化讨论课。这次混合式教学的“牛刀小试”反响热烈,广受师生好评。
 
拔尖创新至苗最需要的是自由生长
 
“一个理想学生应该拥有极高的学术天分和刻苦的潜能。同时,他必须独立并在学术上有自由思考的能力。他要有志向,同时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在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如此说道。
 
在复旦,学生被给予充分的自由和宽容,杨玉良希望,复旦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对人文、自然、社会、人类、个人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看问题的方法。”
 
本科生自主选题申报参与学术研究、本科个人申请出国访学资助、教学课程仅有1人选课也会开课,这是复旦大学给予学生的“特权”。
 
给予充分的自由,其本质是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秉承“学生自治”的建校传统,自2012年起,复旦大学在全面组建五个“四年制”本科生书院的同时,也建立起配套的“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制度。今年,经各个书院全体学生自主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委员会即将履新。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表示,“我们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和广大的空间,使他们在大学四年里不仅得到专业学习和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大学四年里很好地承担起自我管理的职责。”
 
大学应该怎样保护年轻人的天赋、个性、兴趣和潜能?怎样培养年轻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明升中国大学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未来社会的栋梁?
 
这些重大的命题和严峻的事实,其实都可以从简单思路上来破解。“让年轻人的思想得到表达和引导,表达得越充分,引导得越细心,培养效果自然越好。培养得早效果比较好,晚了效果就比较差。适龄青年不培养,潜能就会消失。这是教育的规律,也是成功的学者通常的成长之路。”复旦本科生学术资助体系的创建者之一、副校长蔡达峰这样说道。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