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31 10:38:29
选择字号:
多位专家探讨明升中国优秀博士生培养
 
北京交通大学信息app研究所所长赵耀:博士论文问题仍多有困惑
 
■本报记者 陈彬
 
在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发表论文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信息app研究所所长赵耀却发现,围绕着博士生论文,现在还有着很多困惑与不解。这些问题有些他还能够作出判断,但有些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量变”才能产生“质变”?
 
作为导师,赵耀在他的博士生培养中,历来对学生发表的论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在科研中有了发现,有了成绩,其成果公布后能带来启发,这才具备了写论文的必要。我们不应该为了论文而论文。”在发言中,赵耀如是说。
 
事实上,赵耀的此番表态是有一定针对性的,因为目前在高校中,的确有人对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很是看重,并认为“只有一定的量变才能导致质变”。对此,赵耀明确提出了反对。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国外学生的博士论文数量,很多名校的博士生只有几篇文章,超过十篇的甚至都很少。但其中总会有几篇颇具影响力,在他们身上并不存在所谓‘质变与量变’的问题。反观国内,当学生们为了追求数量纷纷‘灌水’时,又有几篇是真正有深度的?”赵耀问道。
 
导师需要一直“把关”吗
 
在博士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对于全过程的把关与监控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是否意味着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导师的这份工作要“始终如一”呢?赵耀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需要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性和独立性。着重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赵耀说,具体到论文把关的问题上,导师需要尽到责任,但这份责任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赵耀表示,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时,对于博士生的科研并不熟悉。此时,导师要手把手地教会学生,从论文结构到语法问题都要认真把关。但当学生的研究持续一段时间后,他们就需要逐步独立,导师也要及时“收手”。“如果此时学生的论文还有所谓‘语法问题’,我只能发回去,让其独立修改。毕竟我们不是语文老师。”赵耀说,我们要尽可能在学生毕业时,使其拥有一定的学术独立性。
 
同样的道理,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导师同样不能“面面俱到”。“刚开始时,导师要在研究方向上尽可能把关。但随着时间推移,学生要有进步,此时导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博士生培养要造就独当一面的领军人才。”赵耀说。
 
如何评价博士论文
 
如果说对于以上的问题,赵耀还能给出自己的答案,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首先是评价机制问题。当前,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发表高质量的成果,但我们该如何评价一篇论文是否“高质量”呢?
 
赵耀在上世纪90年代初获得硕士学位。在他读研期间,如果一个学生能在国内会议上发表文章,就足以令人羡慕了。但在这之后,这一标准逐渐提高,国际期刊、SCI、国际顶级会议……
 
“好像我们的评价指标在一直提高。总体看,这一趋势也似乎越来越靠近学术本质,但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触碰到这一本质。”赵耀说,一篇论文的好坏并不在于刊发在何种刊物上,而是其观点和办法能否给学术界带来启示,能否解决问题。但这种评价需要时间验证,有些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凸显其价值,这对于评价博士生的成功与否,显然太过漫长。“眼下,我也只能要求学生尽可能将论文发表在顶尖刊物和会议上。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评价标准。”赵耀说。
 
但这样的要求也给赵耀带来了另一个困惑,那就是当老师的理念和周围环境不一致时,老师该怎么应对?
 
对此,赵耀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每年评国家奖学金时,相关政策针对学生在SCI发表论文情况,会给予加分奖励。但这种奖励并没有考虑论文发表刊物的水平情况,以及论文的影响因子。因此,当赵耀要求学生“重质量、轻数量”时,就会造成学生在评奖时的不利。“也有学生因此来找我‘诉苦’,但对此我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在这方面,我们是否也应作些许改变呢?”赵耀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