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蒋家平 曹雷 来源: 发布时间:2012-3-21 8:29:04
选择字号:
安徽农大的“大别山道路”
 
■本报记者 蒋家平 通讯员 曹雷
 
银杏与张良富、水蜜桃与钟家煌、中华猕猴桃与丁世林、水稻杂交育种与丁超尘、水稻旱育稀植与黄仲青……自1985年以来,安徽农业大学坚持走“大别山道路”,众多专家教授奔走在大别山区乃至安徽广大农村地区,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开花结果。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累计推广各类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2000多项,有100多项成果已发展成为区域内的主导明升。
 
科技扶贫开启富裕之门
 
“‘大别山道路’源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科技扶贫。”安徽农大校长宛晓春说,当年为改变老区面貌,国家发出了科技开发大别山的号召,自1984年起,一批批安农人带着看家绝活,踏上这片红色热土。
 
农学系教授宛志沪就是在这时候走入大别山的。她在金寨实地考察后发现,当地气候不利于传统粮食作物生长,必须找到合适的科技项目,才能带领山民致富。一番艰苦的调查研究后,她决定在千坪村试种西洋参。从此,崎岖、险峻的山道上,便经常出现宛志沪跋涉的身影。
 
1986年底的一天,天降大雪,宛志沪和教研室的严平老师决定冒雪去检查西洋参种苗。她们坐着用铁链缠着轮子的“蹦蹦车”到了林场,好心的山民们极力劝阻她们上山,但她们依然决定去攀登来回足足40里地的雪中山路,等到在山上将参苗打点、整理结束后,已经耗尽体力,下山时只得坐在雪地上往下滑,到达林场后连线裤都结了冰。
 
经过4年的精心研究、辛苦培育,西洋参取得了大丰收,并在全县进行推广。“要想富,就找农大宛志沪。”老区人民用这句自编的顺口溜,向她表达出最质朴的敬意。
 
为鼓励更多的教职工主动投身扶贫事业,安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建立了校院各负其责、校扶贫办统筹实施的运行机制,对在科技扶贫一线的教师、科技人员,作出一定成绩的,在晋职晋级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任立中、张良富、钟家煌、丁世林等一大批安农专家学者,积极投身科技扶贫,用科技这把金钥匙,为大别山区农民开启了富裕之门。
 
科技支撑带动新农村建设
 
安徽省蒙城县白杨林场场区加上周边农民土地共有一万三千多亩,这里是安农退休老教授胡承霖实施小麦高产攻关的一个基地。从2005年至今,每到小麦播种、施肥、收获的关键节点,胡承霖都会如约而至,指导小麦生产。
 
“平均亩产700多公斤,比以前最好的时候翻了一番。这么高的产量,以前想都不敢想。”当地农民乔长伟说,胡承霖指导大家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深耕、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小麦亩产量大幅度提高。
 
2005年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安农进一步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提出要更加突出科技创新,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真正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大别山道路’的旗帜也逐渐拓展到全省各地,实现了从‘科技扶贫’到‘科技支撑’的转变。”宛晓春说,学校及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制定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成立以专家、教授为支撑的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各项工作。
 
由胡承霖提出的“小麦增产50亿斤攻关行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实施的。据统计,这一行动推动全省小麦“十一五”期间增产近80亿斤,安徽省粮食增幅跃居全国前列。
 
2005年来,安农先后与淮北、亳州、淮南、宁国、宿州等17个市县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与省农垦集团、上海光明集团等省内外150多家国家级、省级农业明升化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省内15家企业共建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地,与省内5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组织、专业协会、专业大户进行对接。
 
自主设计建造国际上第一条集自动化、连续化为一体的炒青绿茶初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培育出安徽省首例、世界第二例克隆羊,实施沿淮避灾减灾明升集成与示范工程,推动水稻提升和玉米振兴工程,开发巢湖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服务家禽家畜重大疫病防控……国家、省“三农”事业发展重大战略,处处打上了安农人科技支撑的烙印。
 
“近年来,学校经过研判‘三农’工作新形势,提出从‘科技支撑’到‘科技引领’转变的思路,这是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最新目标。”安徽农大党委书记赵良庆说,学校将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大别山道路”,主动参与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开展系统深入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为构筑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
 
《明升中国app报》 (2012-03-21 B2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