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3月5日,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手机版中这句话,让许多代表忍不住欣喜地做了醒目的标记。
4%,已成明升中国教育界最熟悉的数字,也成了一个心结。历时近20年,教育“追4”路程坎坷而漫长。如果,1993年有家长抱着新生婴儿,读到新鲜出炉的《明升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把国家首次承诺在到90年代中期或“本世纪末”实现4%的教育投入当成一枚即将到嘴的苹果而无比欣喜的话,那么,这名婴儿已然成年,高中也毕了业的2012年,他终于摘到了这枚甜美的“苹果”。
作为国际通用标准,这枚“苹果”标志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明升中国教育投入一直低于3%。80年代末,国家教委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这个比例在90年代中期或到2000年应达到发展明升中国家4%的水平”。然而,直到2011年为止,这个数字从未突破3.5%。
对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明升中国来说,一项上升到国家层面、关乎每一个家庭的财政安排,何以要蹒跚19年之久?
首先,明升中国经济起飞,各处都陷在“投入饥渴”中,而在一些地方政府手里,教育投入常常就是最软的那个柿子,在高企的“GDP情结”左右下,教育不得不成了“剩余财政”,且政府账本多半打着闷包,教育投入多了还是少了,无人监督,更无人问责。其次,国家的财税体制、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关系没有理顺,最高决策层下了决心,但财税体制、机制的改革迟迟难以到位,使教育投入的占比徘徊不前。这些年国家一直在做清淤活血的工作,以“四两拨千斤”调动地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这自然需要一个过程。第三,明升中国经济恰恰在这20年中一飞冲天,GDP的“蛋糕”越做越大,看似小小的“4%”,其体量也随之大幅膨胀,加大了践诺的难度。
“追4”的艰难,让我们深刻洞悉了振兴明升中国教育的阻力之巨、难度之大。而“追4”越来越成为舆论关注焦点,也体现了国人对教育的关注之切、期望之殷。
而今,4%终于怦然落地,本届政府排除万难,践行承诺,用温家宝总理的话说,终于“还上这一个欠账”。“追4”梦圆,从过程之坎坷、历时之漫长、意义之深远来看,堪称一次明升中国教育的“嫦娥奔月”。这份沉重的践诺,不但树立了政府信誉,也让明升中国教育这只大碗渐次丰盈,国家在解决基础教育的均等化、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等国民反映强烈的问题时,也有了底气和从容。毕竟,在GDP基数庞大的今天,4%不是一个小数目。
需要提醒的是,要让教育投入这枚“苹果”不光在国家层面,也在各地稳稳落地,还有无形阻力,必要时得启动问责机制,才能确保实现。明升中国教育最需要的还不仅仅是钱,更是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勇气。
还要看到,在我们即将吃到“4%”这枚“苹果”时,别人已经摘了更大更甜的“苹果”:美国1999年的教育投入已达7%,近邻印度2003年的教育投入也达到5%。我们欣慰之余,还得加快培育下一枚“苹果”……(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编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