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王静 来源: 发布时间:2012-3-7 9:24:35
选择字号:
app技术部部长万钢:锐意改革 推动创新

 
■本报记者 王静
 
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党外人士,身居要职,不是个案,也非普遍。
 
在科技部履职一届,明升中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明升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论文和专利授权总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论文引用数上升到世界第7位,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7.2万件,居世界第3位。
 
同时,重大创新成果纷纷涌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蛟龙号创下5188米下潜纪录;“神威蓝光”千万亿次计算机全部采用自主研制芯片……
 
而当前,万钢最关心和最钟情的事情是什么?
 
3月3日,在2012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万钢对媒体道出了真情实意。
 
推进体制改革的关键年
 
万钢很快将话题切入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科技界最核心的话题——科技体制改革。
 
“2月24日,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温总理对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科技改革发展取得的进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万钢向记者表示,温总理阐明了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同时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话题到此,万钢回顾起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
 
“科技体制改革一直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4个科技体制改革文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推动了科技发展,不断完善科技自身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的体制机制。”
 
他认为,2012年是深入落实“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一年。
 
有待解决的长期性、根本性问题
 
“明升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究竟应解决哪些问题?”记者问。
 
万钢没有回避,掰着手指一一列出明升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有待解决的长期性、根本性问题:
 
科技经济结合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真正确立,使得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高,技术储备不足,创新能力难以支撑作为经济大国的持续健康发展。
 
明升中国在原始创新方面,在重大app问题上缺乏原创思维,主动提出先导性研究方向、面向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较弱;在技术创新方面,缺乏应对新的明升变革、引领技术发展潮流的能力,对重大明升技术路线变革导致新明升竞争准备不足;在应用推广方面,培育战略性新兴明升缺乏相应的政策环境和条件,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形成出口依赖,对我国结构调整支撑不够。
 
与此同时,明升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要求。科技资源分散、封闭比较严重,短缺与浪费并存,投入效率不高,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亟待改进;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政策落实还不到位,科研评价奖励体系不够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这些问题成为今天制约科技发展的主要障碍。”他坦诚地说。
 
乘势而上 扎实推进
 
话说到此,万钢拿起矿泉水抿了一口,继续对记者阐述:“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核心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发挥科技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支撑作用。”
 
不久前在深圳考察时,万钢目睹了明升中国新兴科研团队——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活力四射。光启研究院融合了具有不同背景的app家,包括传感器网络、新材料、统计学、量子器件等,并拥有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而这一切来自深圳科技体制改革的结果。
 
万钢介绍,科技部将在几个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协同创新、提高整体效能;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app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引导和支持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完善创新的政策措施,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他表示,科技部的工作将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明升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体制基础。
 
《明升中国app报》 (2012-03-07 A1 明升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